发布时间:2024-12-28 02:09:50 来源: sp20241228
彰显诗意文化 营造团圆氛围
——谈总台龙年春晚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首童谣,道出传统春节民俗文化的意蕴。同时,看春晚也早已成为老百姓的新年俗。之所以大家每年都早早关注春晚的演员和节目内容,是因为春晚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春节符号,不仅是国人年夜饭上的一道“大菜”,更是获得了全球的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烹饪”好春晚这道“看家菜”,不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台美学、当下观众审美做转化性的融合,为中华美学精神插上了现代的翅膀。
今年总台春晚为观众送上欢乐、祝福的同时,文化意味尤其浓郁。整台晚会营造了温暖人心的团圆氛围,彰显了浓厚的诗意文化。巧思编排的舞蹈、以家庭生活日常为背景的小品、一组组青春飞扬的歌曲……各类型节目衔接流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华文化中拥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今年春晚自然是龙的主场,一条奔腾的巨龙串联起整个主会场的空间,透过它仿佛看到华夏大地起伏的山脉和蜿蜒的河流。开场表演《鼓舞龙腾》也做足了气势,伴着雄劲的鼓点,年轻演员们和几十个可爱的龙娃跑向观众席,舞起来、跳起来,晚会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一下被点燃。
中国是诗歌大国,每一首流传至今的古诗词都能引起国人的情感共鸣。2023年一部广受好评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又一次带火了中国唐诗,片中人物也出现在了春晚的舞台上。在今年1个主会场加上4个分会场的形式中,西安分会场第一个亮相,《长安三万里》的李白、高适融入西安百姓过新年的热闹场景中,现代人与大诗人隔空饮酒对诗,将春节“在一起”的团圆文化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中华民族作为被古诗词浸染千年的民族,骨子里早已刻满家国情怀的诗意向度。春节的团圆不仅意味着家人的团聚,更是国人心灵情感层面渴望亲情慰藉的真实写照。
在岳云鹏与孙越的对口相声中,二人通过“飞花令”的一逗一捧,为观众送来笑声的同时,也很好地传播了传统诗词文化。2024年总台春晚还把大山里“田野诗班”的孩子们请上舞台,观众从他们亲手创作的诗歌和“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的歌声中,感受到孩子们用眼睛、用耳朵、用情感描绘“年”的浓浓诗意。舞蹈《锦鲤》用悬空的曼妙舞姿,融合AI、XR等技术,为观众绘出一幅寓意吉祥、灵动婀娜的水下画卷;亦舞亦武的咏春拳、八卦掌,用刚劲有力的武术舞蹈,为观众带来力与美的享受。就连主持人也用朗朗上口的诗句串联起整台演出,可以说诗歌的文化意蕴为今年总台春晚带来了别样的气质。
团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接地气、最经久不变的“家文化”诉求,一年一度的春节,志在四方的好儿郎走得多远都要回家,和亲人在一起守岁。今年总台春晚的团圆主题升华成“在一起”的温馨画面。跨国网友互动歌曲《晒share》的舞台背景来自全球网友联屏一起挑战“龙年主题舞蹈”,晒出大家的快乐,分享春节的喜悦,一下把地球村浓缩在一个舞台上,热闹欢腾的中国年味传遍全世界。歌曲《拼音》唱出了如山的父爱,孩子永远有一座山可以依靠,当多媒体舞台背景布满了你我他家父子的同框照片,温馨和温暖通过春晚的舞台充盈在每个人的心间。今年总台春晚一个特别的节目是把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蒙古族《江格尔》和藏族《格萨尔》三部英雄史诗串联起来,这些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歌曲《永恒的诗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立意,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此外,民歌串烧《我的家乡我的歌》、戏曲节目《百花争艳》和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歌手带来的歌曲《礼序》等,都让观众感受到“在一起”的团圆之意。
(光明日报 作者:高小立,系《文艺报》编审)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