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20:41:15 来源: sp20241130
90后“新农人”变身农田管家
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乘着时代的东风,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上,一股青春的力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他们深入乡村,走进田野,利用所学所识与庄稼打交道。奋斗者,正青春。近年来,一大批“80后”“90后”乃至“00后”奔波在原野山乡,他们立志改变乡村面貌,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们挥洒着青春的热情,播种着梦想的种子。他们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他们关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守护乡村的绿水青山。
即日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联合共青团四川省委推出《我们村的年轻人》主题报道,将目光对准这群年轻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新时代的青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清明节前夕,一个寻常工作日的下午,舒星宇来到成都崇州大划街道石桥村的田中查看机械运作情况。水稻田内,旋耕机发出“轰隆”声,将一块块凝块打碎,之后还需要用平田机将土地平整,才算完成整个平田步骤。
谈到种地,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指着田中作业的机器,讲得头头是道:“为什么要把土地弄平整?因为秧田的高低落差不能太大,如果土地不平整,后期苗床上的秧苗生长就会参差不齐,最终会影响产量。”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春耕,是舒星宇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与其他农业职业经理人稍显不同的是,1992年出生的舒星宇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此前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回到崇州后,他选择从父亲手中接棒,成为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并组建了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智慧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向更多村民推广开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乡村,回到田野中,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眼界,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与强劲动力。
90后青年返乡创业 先买无人机后组建农机合作社
走在大划村的田边道路上,舒星宇和来往的工人打着招呼。不远处,青色的麦浪在田间翻滚。而在水稻田中,旋耕机正在紧张作业,两三名工人正在用犁耙将冒出来的土堆平整,这是播种水稻的前期工作,也是春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舒星宇是崇州市万茂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同时也是成都万茂欣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谈到和土地的缘分,舒星宇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崇州一户农家,对于土地并不陌生,同时也有着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家里的土地承载了很多儿时的快乐记忆,另一方面,传统的耕种模式让父母都累坏了。
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舒星宇进入一家高精尖企业工作。2019年,辞职后的舒星宇回到家中待业,一件小事再次牵起了他与土地之间的缘分。
“当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父母承包了3000亩土地,我回家的时候正赶上给小麦打农药。”于是,舒星宇背上手动打药机,和父母一起给小麦打药。“当时就感觉累得够呛,我和父母忙活了一整天,也只能打不到200亩。”舒星宇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买一台能打农药的无人机。
说干就干,2020年,舒星宇购置了第一台无人机,这台无人机在当年就为9000亩土地提供了打农药服务。而随着土地面积越来越大,舒星宇开始察觉到一些不足。
“一个是无人机等自动化农业器械不够了,另一个不足就是自己的操作技术还欠点火候。”这也让舒星宇意识到,一个人的散兵游勇成不了气候,应该组建专业的团队。
在家人的支持下,2020年,舒星宇组建了万茂欣欣农机专业合作社,并购入了植保无人机、高速插秧机等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慢慢去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托管,全链条式的社会化服务。
平均年龄27岁 团队成员都是操作机器的好手
实际上,在2021年初,舒星宇的农机合作社就有七八个操作手。除了在本地招聘有基础的操作手进行培训,他还从外地招聘了一些“高手”。
截至目前,舒星宇的团队已经有30余人了,而这些成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7岁。其中,年龄最大的成员是“85后”,“90后”占大多数,“00后”成员大约有五六位,最小的出生于2003年。这些年轻人无一例外都是操作农业机器的好手,如植保无人机、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等先进机器都不在话下。
舒星宇告诉记者,在招聘过程中他并没有特意限制年龄,“里面的很多成员,都是自己做得不错,然后介绍朋友和小伙伴来尝试一下,觉得好就留下来了。”
进入4月,气温逐渐炎热起来,走在田坎上,舒星宇感叹道:“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又到了被晒黑的时候了。”
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辛不辛苦?答案是肯定的。舒星宇坦言,即使现在来看,上一份工作也算得上不错,早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年薪也高,同时工作压力也不大。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后,虽然收入增多了,但肩上的压力也大了,同时随着农机合作社不断发展,个人需要考虑的事情自然也变多了。
辛苦,是舒星宇提到比较多的词。“我们没有周末这种说法,尤其是农忙时间,上下班的时间都不能固定。”他记得,有一段时间正好需要无人机集中打药,小伙伴们凌晨4点就要起床,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才结束,每天工作14个小时是常态。
有农忙时间,自然也有农闲时间。舒星宇说,一年当中,1月、2月和8月底、10月底都是农闲时间,团队成员基本上就没事了。“我们也没有考勤的说法,农闲期间就休息,团队成员会陆续在这个时间段休年假。”
在舒星宇看来,农业的出路在于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道路。对于这个年轻团队的未来发展,他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舒星宇告诉记者,以种植小麦和水稻为例,当前一亩地的利润在2600元左右,在产值产量上,传统农业已经达到了天花板。如何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效率,是所有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农业理论知识基础,同时也要不断接触并学习使用新型农业机器设备。”舒星宇说,只有不断学习新业态、新模式、新科技,团队才能真正意义上成长起来。
承上启下 推动传统农业创新升级
即使现在,很多人对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份工作依旧有着刻板印象。“大家认为搞农业很苦,提到种田,脑海中还是下意识地浮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舒星宇说。
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现代农业也不例外,要种好粮,规模化种植必须靠农业科技,在这当中,年轻人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
开门见山,推窗见绿,这样的场景逐渐在农村铺开。生态好、环境优、政策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像舒星宇这样年轻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近年来在崇州不断涌现。
经过3年时间的积累,农机合作社的客户已经发展到100多家,服务农田面积4万余亩,本地主要覆盖崇州三江、大划、江源三个乡镇,外地服务则有雅安、凉山州等地。舒星宇告诉记者,未来两到三年,他想把崇州的标准化作业模式扩展到省外其他地方。
近年来,崇州市通过层级遴选的方式,把有志于经营农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作为主要培养对象,使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作为新一代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我们更多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舒星宇说,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科技来赋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创新升级,这是像他这样的年轻人需要做的。
“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加大力度,优化作业标准,引进先进的智慧化现代化农机设备,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农业种植发展。”舒星宇表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刘雨薇 摄影报道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