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打造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25-01-10 09:50:00 来源: sp20250110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教师赋予的光荣使命,是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以及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等教师队伍重要论述的丰富拓展,是“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大学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积极落实总书记对浙大教师提出的“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要求,锚定使命目标,立足立德树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着力打造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对教师来说,是政治灵魂,是精神底色,体现了教育家的家国使命和时代责任。“大我”就是要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浙江大学始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聚焦教师理想信念塑造,创新开展“育人强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前往井冈山、遵义湄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引导教师厚植家国情怀,筑牢信仰之基;开设海外归国教师国情教育研修专项培训,帮助海外归国教师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激发教师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道德是为师之本、育人之要。教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模范言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杆。浙江大学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第一标准,发扬“尊德性、道问学”的传统,积极构建“师德有准则、学术有规范、引才有把关、教学有纪律”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实施师德导师制,开发师德师风情境化负面清单定期自警系统,实行师德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双考核”制度,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自身品德与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育人智慧是教育家能力素质和专业品格的集中体现。好老师是充满智慧的,他们善于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和“润”,让学生在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塑造了健全的人格。广大教师要把握教育规律,创新育人理念和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解学生的独特想法,包容学生的缺点不足,创设有温度的教育,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浙江大学实施职业导师制,举办求是导师学校,开展“雏鹰领航”计划等活动,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学术水平和育人能力。学校还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开展教学工作坊、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工作沙龙,在深度交流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优秀的教育家在勤勉好学中夯实知识基础,在知行合一中践行育人理念,在开拓创新中追求学术真理。当下,人类社会信息总量呈指数增长,知识迭代速度大大加快,更需要广大教师勤学乐学、善思笃行,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同时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把握教学学术创新规律,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教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浙江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引导教师以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为导向,推动高水平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创设“启真问学”创新平台、“教授学术小组”、“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等,不断锤炼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本领。

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涵养教育家精神的生命和灵魂。教师应笃爱事业、关爱学生,常修仁爱之心,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在“乐”与“爱”的基础上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浙江大学将师生放在办学治校的中心位置,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卓越教育体系,倡导教师对教育用心、对学生关心、与学生交心的理念,在严爱相济中塑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德育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学校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竺可桢奖”“永平奖教金”“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等活动,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团队,持续激发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热情。

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道追求”意味着新时代教师要自觉弘扬大道正道,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格局视野和境界追求。“弘道”的前提是胸怀天下,具备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能够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航向。“弘道”路径就是以文化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兼容并蓄,充分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导学生在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浙江大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参加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学术论坛,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全球视野。学校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开设高水平通识核心课等方式,涵育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生美美与共、兼容并包的精神修养。

(责编:李依环、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