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4-12-23 01:25:45 来源: sp202412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连续性、赓续传承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从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研究入手深化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认识,为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贡献更多元的视角、提供更丰富的材料。

  从古至今的历史记载习惯,造就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意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其中仅有的历尽沧桑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完整的、连续的历史记载。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极其丰富和完备。保存至今的先秦典籍有不少是历史方面的专门著述,是我们先人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思想结晶,为我们今天追溯中华文明起源、探索中华文明基因留下了宝贵资料。浩繁的史籍是我们认识过去的重要载体,《春秋》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史记》叙述了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时间跨度达1362年,我们今天熟知的以《史记》为首的“二十四史”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文明的连续记录。这些都是对我们民族发展历程的自觉记述,造就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意识。这些“过去”通过历史记忆的传递,以多种方式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并通过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造就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思想演进特性。思想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经过夏、商、西周的长期酝酿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多元竞流、蓬勃发展的阶段。诸子百家思想观念虽各不相同,但所争鸣的诸如天人关系、伦理准则、政治秩序、社会规范等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命题,并提出了天、道、性、命、仁、礼、法等核心概念。这些命题和概念的形成,不仅为后世思想发展提供了资源,更开辟了基本的问题领域。随着秦汉政治大一统的实现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轴,基本命题、核心概念相对稳定的中华思想体系逐渐生成。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根据各自时代背景、现实需求,通过对既有命题和概念的再诠释、再发展,提出相应的思想学说乃至新的体系。从先秦诸子学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理学、明代阳明心学,无不包含着对前一时段文化的继承吸收、融合总结、深化发展和变革更化,中华文化因此而连绵不绝、高峰迭起。这种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保证了中国古代思想在传承演变中的稳定性,也有助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更新,造就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思想演进特性。

  与时俱进的文化演进品格,造就了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文化发展方式。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塑造出富有高度历史感、时代感的中华文化。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继承和创新的特质。中华文化是在一代代增损因益、更新变革中向前发展的,展现出一种革故鼎新、不断转化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与时俱进品格使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能够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髓,又能够不断地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从而实现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提倡“生生不息”、倡导“革故鼎新”、主张“达变求新”。几千年来,这种变革基因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中华文明也因此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从而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1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