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兼职名下多出28个手机号 记者暗访虚拟运营商手机号实名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4-11-25 11:33:36 来源: sp20241125

  一次兼职,名下多出28个手机号

  记者暗访虚拟运营商手机号实名产业链,“老板”以兼职为名套取他人全套信息

  本报记者 毛锦伟

  9月初,市民李女士在前往营业厅办理通信套餐调整业务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查询了自己名下拥有的手机号码。这一查把她吓了一跳,她名下竟有33个手机号!除去三大运营商的5个手机号外,剩余28个均为形形色色的虚拟运营商手机号。

  “162”“170”“171”……对这些号码开头的虚拟运营商手机号,大众并不陌生,往往是教育、医疗、房产销售等各类骚扰电话甚至是诈骗电话。虚拟运营商的骚扰电话为啥越来越多?他们为何有用不完的虚拟号?又是如何绕开实名认证的?

  “App充场”200元一天

  查询结果显示,李女士名下的28张虚拟运营商手机卡分别是迪信通通信4张、天音移动3张、乐语通信5张、北纬蜂巢2张、国美极信3张、长江时代通信5张、丰信移动4张、长城移动2张。她回忆,她6月份参加过一次“App充场”的兼职,“应该就是那次兼职,个人信息被人使用办出来的”。

  什么是“App充场”?循着李女士的线索,记者加了几个劳务中介的微信,他们通过朋友圈发布各种“打零工”兼职信息,而“App充场”几乎是常驻项目。9月10日一早,劳务中介虞某发布当天的“App充场”兼职信息,声称只要下载抖音、京东等知名App冲量即可,“工作简单轻松,有空调,包午餐”,报酬是200元一天。记者支付押金报名后,被通知9月11日8时30分,在8号线沈杜公路站1号口集合。

  9月11日一早,记者按约抵达8号线沈杜公路站1号口。致电虞某提供的联系人后,记者来到一侧的“沈杜公路枢纽站”大字下方。联系人是个白衣男子,他不断打电话,确认报名人员是否来了。“每天都有10多人”,报名的人陆续赶来,他们看起来都是来上海打工的年轻人。近9时,14人齐了,白衣男子招呼大家跟着走,将所有人带至一旁的“程文商务中心”A座2楼227室。

  227室外面没有任何标牌,推开玻璃门是一个大房间,还连着几个小房间。大房间摆着一张大会议桌和大量椅子,靠近门侧摆着的白板上面用记号笔写有“App推广工作室”字样。记者数了下,算上带路的白衣男子,这个工作室共有员工6人,其中一个手臂纹龙的男子被称为“老板”。白衣男子收取大家的身份证一一登记后,老板这才告诉大家,当天除了需要配合下载App并完成注册外,还要使用自带的银行卡为公众号完成实名认证,以及每人要开通30余张虚拟号。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老板含糊其词地说,这些虚拟号没有实体,只是“工作室拿来刷流量的”,“就像大家打网约车时平台使用的那种号码一样”。听老板讲完后,3人表示担忧主动退出,剩下11人组建微信群,并按要求一一在群里发布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名下微信号数量等信息。

  几个员工分为3组,分头开展“业务”。记者先被叫到一侧小屋,配合2人完成一款名为“闽政通”的App的用户注册和实名认证。操作全程在对方手机上完成,记者不仅提供了注册验证码,还被拍下身份证、半身照,以及在对方手机上完成人脸认证。随后,记者被要求用自己的手机下载不需要实名认证的“交易猫”“快手”等10多个App,并一一完成注册。

  这边一结束,记者又被叫到另一侧房间,3人正在负责虚拟号的“开通”,这实则是当天“兼职”的核心内容。记者看了一遍后明白:所谓开通虚拟号,实则是利用记者的个人信息为对方手中持有的一个个虚拟运营商手机号完成实名认证。对方登录虚拟运营商的小程序输入手机号后,再上传记者的身份证照片、完成人脸识别后,即完成该号码的实名认证。操作同样是在对方的手机上完成,认证的是哪家运营商的号码,对方并不会告知。

  虚拟号被用来做什么

  可见,所谓的兼职招工,实际上是为了套取并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实质就是“个人信息买卖”。而参加兼职的人员,仅获得200元报酬,就出卖个人身份证、人脸、银行卡等全套信息,给他人用来注册App、认证公众号,并开通大量虚拟手机号。

  11个人每人都要完成30多个手机号的实名认证,老板称预计要当天下午6时才能“完工”。记者摸清套路后便借故离开,对方很是警觉,先要求记者当面退群,并删除聊天记录。记者照办后,对方又提出要检查记者手机相册,核查是否拍下照片。记者拒绝,僵持中记者拨打“110”报警求助才得以顺利离开。

  使用兼职者的个人信息实名的虚拟号,真如“老板”所称,是没有实体,只是工作室拿来刷流量的吗?

  记者在淘宝等购物平台搜索“虚拟运营商手机号”后发现,在售的虚拟号大致分两类:一类名为“注册卡”,这类卡没有月租费用,但仅能收发“106”打头的验证类短信,不具备正常的电话和短信功能。淘宝店主介绍,这类卡通常被一些工作室买去“养号”,即用于注册大量的各类平台账号;另一类卡则是“电销专用卡”,即拥有正常功能的手机卡。由于虚拟运营商资费低,对于日通话、短信数量不设限,因此正常功能的手机卡通常被用来“电销”,实际就是大家常接收到的骚扰电话、骚扰短信。但不管哪类卡,都是“确有其号”的实实在在的手机卡,买来后需要进行实名认证后才能激活使用。

  兼职者的个人信息正是帮助这些卡完成了认证激活。激活的是哪类卡?记者从李女士的28个虚拟号中,随机挑选长城移动和迪信通通信两家虚拟运营商,请她通过运营商的公众号“名下号码”功能查出具体号码。

  属于长城移动的是2个“170”打头的手机号,号码归属地显示为辽宁沈阳。致电长城移动“10043”服务热线询问得知,这两个手机号正是上述的“注册卡”,即只能用来收发平台的验证短信注册账号。公众号页面显示,两张卡已因为“用户管控”的原因于7月25日被停机。何为“用户管控”?长城移动客服称需要向售卡的代理商询问才能得知,但从两张卡内均有几角余额来看,并非欠费停机。记者查询网络后得知,运营商“管控停机”可能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使用行为异常、身份信息验证问题等。

  属于迪信通通信的则是4个“162”打头的手机号,号码归属地显示为河南驻马店。记者致电迪信通通信,客服告诉记者,这4个手机号均为今年6月4日实名认证激活的,和李女士参加兼职的日期相符。进一步查询得知,4个手机号开通的是正常套餐,即作为正常的手机号来使用,“短信0.1元每条,通话0.12元每分钟”。认证激活后,这4个手机号一直正常在网,且目前号码内均有不少余额。以号码“16287948050”为例,仅6月份就产生短信资费152.4元,7月份则产生短信资费153.4元……即1个号码每个月发送短信均在1500条以上,平均每天要发出30余条。

  从源头打击“黑灰产”

  从消费行为来看,这些卡被实名认证激活后,正用于注册大量平台账号,或大量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但注册了哪些平台的账号、所发出短信的内容、所拨出通话的细节,从运营商处无法得知。

  事实上,这些行为特征符合一些“黑灰产”的操作方式。记者从一名虚拟运营商手机号销售者处得知,购买他人信息用于实名认证激活虚拟号的,往往是一些“黑灰产工作室”。以上述“注册卡”为例,“黑灰产工作室”购买用他人个人信息认证激活的“注册卡”后,随后注册出海量的平台账号。这些平台账号往往再次交易后,会被用于充当水军“刷量引流”,为一些“大号”进行内容上的分发宣传、评论造势,从而吸引更多网友关注。

  如此前外地警方曾破获一起相关案件,成都某某文化传媒公司通过购买的数万个平台账号,为自己开展的“算命”业务引流。该公司利用买来的账号大肆鼓吹“算命”可以预测运气,吸引引导受害人购买所谓的“大师”开光后的佛珠、手链等改变运势,骗取受害人钱财。此外,此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曾曝光过“网约车代叫”等灰色产业,其背后也与大量使用虚拟运营商手机号注册出的平台账号有关。

  至于功能齐全的正常电话卡,激活后多被用于“外呼电销”,即拨打骚扰电话,而且不排除被用于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的可能。

  这就不难理解“黑灰产工作室”为何要购买他人身份证信息来认证激活虚拟运营商手机号了。一方面固然因这些工作室需要的手机号数量巨大,需要使用他人的身份信息来绕过运营商对于实名认证的限制;另一方面,这些手机号多被用于“黑灰产”,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可以使相关操作主体隐藏于幕后,避免监管追根溯源。

  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投诉显示,申城以招聘兼职为名从事个人信息买卖的工作室有多个。据记者多方了解得知,这些工作室为他人认证激活1个手机号,通常就能获得十元至数十元不等的报酬。要从源头上打击各类“黑灰产”,需要相关部门对这类以贩卖个人信息为生的工作室予以严厉打击。

  同时,虚拟运营商手机号一旦被用来从事非法犯罪活动,绑定的手机号机主也会牵涉其中。这就提醒来沪求职者切莫贪小便宜,一不小心出卖了个人全套信息。(解放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