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见证:潜艇兵的光荣与梦想

发布时间:2024-12-29 21:53:03 来源: sp20241229

①

②

③

扫描二维码 观看《隐入深海》

扫描二维码 观看《隐入深海》

“一起学习,一起追赶,有时候觉得我们这群人很可爱”

春天的大海与冬天相比,少了些许凛冽,多了几分柔和。漫步在某军港,海浪不疾不徐,倒映着湛蓝的天空,扑面而来的海风夹杂着春的气息和温度。

海岸线连接起陆地和海洋,岸上阳光明媚,蕴含着勃勃生机,海里则幽暗神秘,潜藏着几多未知。

潜艇串联起了两个迥异的世界。

在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码头,记者登上了某型潜艇。

它硕大的身躯伏波静卧,像一头温柔的“巨鲸”。记者小心翼翼爬上它的“脊背”,从直径不足一米的圆形升降口,进入潜艇内部,仿佛进入了巨鲸塞满器官的腔膛。

艇内有上千台仪器设备、几千条管路、上万个阀件,潜艇兵就工作、生活在这些设备、管路的缝隙里。

吕艇长的战位仅有0.5平方米,平时他都是习惯站着指挥。

来访的前几天,我们一直没有见到吕艇长,他总是忙到凌晨一两点,每次深夜回复记者都是:“不好意思,我正在开会”“不好意思,我们正在写方案”……

艇员们谈到吕艇长时说:“我们艇长晚上12点前从没睡过觉。”

“向着一流潜艇部队奋进,有太多事要做,睡不着啊。”吕艇长说起话来真挚朴素,语气里时常透出一种紧迫感。

“一起学习,一起追赶,有时候觉得我们这群人很可爱。”他和战友们每当想出新的战法训法,就赶紧对着大屏幕思索写下实施方案,然后在实战化环境下去验证。

近年来,吕艇长主导完成了多个实战课题的创新研究,这些创新战法训法在战训任务中得到实践检验。

就在记者来访前,他还在某新型作战力量部队出差。

吕艇长深知,未来海战是体系作战,通过信息互链,潜艇可以弥补视距不足等短板。为了打通链路,他奔赴多个兄弟兵种部队学习交流,探索信息融合、相互引导的新方式,提高潜艇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虽然已经毕业10多年,大学时期的水声学教材一直摆在他的办公桌上。同教材摆在一起的,是一沓厚厚的潜艇全训考核实施方案。

在潜艇部队,全训合格标志着一个艇员队形成战斗力,拿到走向战场的“通行证”。

艇长要想独立带艇出航,全训考核就得“脱层皮”。备战考核的那一个月,吕艇长累瘦了10斤。

“战法运用、使用武器、应急处置、训练组织、舰艇管理……全训考核是对我和全艇官兵一次全面的检验。”

在吕艇长宿舍隔壁,有一间微缩版的模拟作战指挥室。宿舍楼有了“作战室”成为这个艇员队的一大特色。

吕艇长和艇员们齐聚于此,组成战斗小组。他们模拟出海后可能遇到的若干情况,与队友一次次配合,提高协同配合的默契与速度。

吕艇长说:“自己努力奔跑的时候,要常常回头看看大家跟上没有,带着大家一起冲刺。”

记者采访接近尾声,吕艇长和战友们已经完成了又一次出航准备。

4月,吕艇长和全体艇员顺利通过全训考核。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个春天,艇员队拿到了深海“通行证”,这是他们的耕耘,也是他们的成长。

“在水下,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合力就是续航力”

全训合格的艇员队越多,意味着能够投入到战场上的潜艇作战力量规模越大。

复盘会上,艇员队张政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藏在眼镜后面的眼睛里,满含笑意。

“在水下,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合力就是续航力。”张政委表扬全体艇员,“百人同操一杆枪”,靠的就是团队的配合。

会后,心情不错的下士胡爽即兴来了一段网上流行的“喷笔”——两手握笔,笔杆和手腕快速交替敲击桌子,发出如架子鼓点般有节奏的律动。

胡爽喜欢音乐,儿时学过拉小提琴。可自从当上潜艇兵,他就慢慢放弃了这一爱好。

隐蔽性是潜艇的生命力保障。虽然一曲音乐并不一定会使潜艇暴露,但保持安静早已成为刻在潜艇兵骨子里的习惯。

现在,胡爽不值更的时候,喜欢翻翻平板电脑里女朋友的照片。为了给女朋友拍照,他甚至学习了摄影。

“海里没有网络,照片翻着翻着就到了最后一张,然后翻过来再看一遍。”他笑着告诉记者。

24小时值更,他们不仅要监听艇外声音,还要时刻留意艇内自噪声。

光波、电磁波等在水中都“寸步难行”,但是声波可以远距离传播。深海潜行,面对反潜舰艇、反潜飞机和水下雷区构成的重重封锁线,潜艇就是靠着声波识别外界信息。

声呐技师李广喜告诉记者,声呐是个稀缺的专业,每年分配的时候,一线作战部队对声呐兵需求都很高。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声呐兵并不容易。

有人说当声呐兵需要天赋,李广喜并不这么认为:“其实没有所谓的天赋,都是下了功夫,多练就行。”

李广喜说话的时候,右手食指无意识在桌上画着圆圈,动作像极了在操作台上拨弄球形鼠标。“听音训练是枯燥的,耳机里充斥着各种噪音,长短不一、频率高低不齐,很多人听一天下来,耳朵轰鸣。”他停顿了一下,随即说,“但能够在任务中做到先发制人时,会很有成就感。”

“为了胜利,必须时刻准备着。”潜艇兵身上仿佛有种特有的危机感,“深海刺客”的气质使他们格外追求领先优势。李广喜告诉记者:“潜艇一旦被‘抓’了,你想逃脱就很难。针锋相对的时候,谁本领过硬就占据主动权。”

一次参加红蓝攻防训练,李广喜发现一个目标信号异常。虽然强度微弱,听音特征不明显,但分析谱图特征后,他判断这并不是普通的商船渔船信号。

他一边在脑海中快速思索,一边将耳机中的噪声信号导入“智能声呐兵”训练系统。通过交叉比对,他很快锁定答案——疑似对方潜艇!

最终,李广喜所在艇占据先机、一击制胜。

深海是潜艇兵最好的课堂。在出海演练中,一道道杂音没能逃过声呐兵的耳朵,他们抓住蛛丝马迹,在深海大洋写下“先敌发现、先敌识别”的注脚。

张政委告诉记者,近年来实战化训练在部队已经蔚然成风。组织一次拉动训练和对抗演练,从接到命令到紧急出航用时越来越短,“对潜艇官兵来说,出航就如同家常便饭,大家都风趣地说‘到大洋里去洗个澡!’”

“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就是雷弹已出管,航行正常,命中目标”

一级军士长王同严的头发已经有些白了,远远望去好像落了一层薄薄的霜。在潜艇上干了27年,每每看到青春洋溢的新艇员,王同严就想到年轻时的自己。

年少时的他怀揣军旅梦,来到海军某潜艇部队,期待搭乘潜艇观摩神秘且美妙的海底风光。

来到码头,看到眼前的庞然大物,他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远观潜艇像一条横卧在水面的大黑鱼,走近之后,才发现潜艇原来没有窗子,就像一个不透气的铁罐子。”

王同严被分到了舵信班,他问班长什么是舵信,班长告诉他就是开潜艇的。

“当潜艇兵苦。冬天出航,潜艇都是顶着风航行,人站在舰桥上,一个浪打过来,衣服瞬间就结了冰。”这是王同严那一代潜艇兵的共同记忆。

驾驶着潜艇勇闯深海,在狭小的空间里,王同严愈发感到,支持潜艇兵能走多远的,不是脚力而是内心。

但无论条件多艰苦,王同严没有忘记自己曾在100米深海许下的诺言。

那是王同严第一次执行长航时任务。随着潜艇下潜,他愈发感受到肩上的重任。

100米深度,是王同严潜艇兵生涯中第一个里程碑。从那时起,他立志把青春和热血都挥洒在这深深的大洋中。

作为舵信技师,王同严主要负责控制潜艇航向和深度,传递海上通讯信号。

在近年遂行的重大任务中,王同严所带领的舵信班,成功实现潜艇变深机动的精度从米级提升到分米级,潜艇纵倾角度的控制精度从1度提升到0.1度。

他说,当潜艇兵,要做一个专心的人。

大海的壮阔之下,四处潜伏着“水下断崖”、湍流和暗礁,潜艇航行始终处于重重危机之中。

一次航行途中,潜艇突遇海水密度变化。王同严第一时间向指挥员报告,同时紧急拉上浮满舵。

可就是这时,王同严发现根本拉不住。千钧一发之际,王同严启动备用方案,转应急模式,最终成功处置险情,保障了全艇安全。

王同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下潜即战斗,不允许出一点错误。”

王同严很快就要到退休年限了。在他家里,珍藏着20多瓶海水。每次执行任务到达某一水线下,他都会接一瓶海水留作纪念。这20多瓶海水里,盛着他的青春。

一级军士长姜爱华参军比王同严早一年。历经两次换装,姜爱华亲身感受到中国海军潜艇装备的升级换代。

姜爱华形容以前潜艇充电的声音跟打雷一样响,震得人直哆嗦。

充完电,为了减少水面暴露时间,潜艇会立即下潜。可此时,刚工作完的柴油机还没有散热,机舱内热得像蒸笼,艇员们睡觉的时候,汗水把枕头都打湿了。

姜爱华不喜欢听切菜的声音,因为他曾经服役的那艘潜艇,机舱挨着厨房。酷热难耐的他听到案板上“当当当”的声音便更加烦躁。

那时,姜爱华做梦都盼着新装备入列。很幸运,他赶上了好时代:“现在充电非常安静,艇里安装了空调,可以调节温度。我们每个人都配发了平板电脑,可以排解长时间航行的寂寞。”

潜艇多功能舱里安装了“太阳灯”,每当灯光亮起,下面就会围坐起休更的艇员。在潜艇里,感受着温暖的“阳光”,艇员们的身体得到了放松,心情也振奋了起来。

如今艇上的条件大大改善了,姜爱华却快要退伍了……他说:“对肩负打赢使命的军人而言,别人享受的,我们不必羡慕。只有从和平思维中走出来,置身残酷、艰苦的练兵环境中,锤炼战斗意志、战斗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战场,练就过硬本领、增强打赢信心。”

在姜爱华眼里,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新时代的潜艇兵并不娇气,部队从严施训,砥砺着年轻官兵的血性虎气。

一级上士姚申申备战一次比武考核,连续两个月每天训练超过12个小时。为了提高雷弹装填速度,班长掐着秒表给姚申申计时。他反复进行单人单管训练,重复上千次。他说,练反应能力,就是练速度。

那次,潜艇试射某型武器,这个艇员队首发命中。

姚申申说:“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就是雷弹已出管,航行正常,命中目标。”(彭洪霞 李一叶 韩景怡 茆琳)

(采访得到隋一范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图①:宣传片《隐入深海》海报。设计:马晓宸、郑童月

图②:人民海军潜艇兵骑鲸蹈海。

图③:海军潜艇学院学员列队前行。

图片由视频制作团队提供

(责编:唐宋、任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