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1-18 10:43:48 来源: sp20241118

原标题:上海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过去科研人员因国资管理程序复杂,产生‘不愿转、不敢转’的畏难情绪。如今通过科技成果全部赋权,学校迎来了‘愿意转、积极转’的新态势。”10月13日,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廖玉清告诉记者,该校开展赋权改革两个月内,已帮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吸引融资1.5亿元。

10月12日,《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再次聚焦科技成果供给、需求、服务和载体,开展诸多改革创新与路径探索。此前,上海已于2017年、2021年先后实施了两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行动方案。从“三权下放”到“赋权改革”,上海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道路越来越通畅。

赋权改革,为创新创业再松绑

今年7月底,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将两项专利100%“赋权”给该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庆文,他将此全部作价出资入股其新创立的上海领谱科技有限公司。至此,上海交大教师以“完全赋权”模式创立的企业已超百家。

在高校实施赋权改革中,这些创新型企业进入上市融资阶段,会遇到高校老师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是否合规的问题。高校老师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否得到学校认可?

上海交大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许文平介绍:“‘完全赋权’模式,就是学校不再直接持股、其收益可递延至创业成功后支付,而是将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全部赋予创业教师。”2020年上海交大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单位,开始批量探索以“完全赋权”模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成果转化改革攻坚行动”的举措之一,《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鼓励通过“赋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允许对科研人员过往创业行为进行合规整改。同时,允许符合尽职免责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不纳入国有资产绩效和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据介绍,上海交大通过作价投资、完成人实施、合规整改等措施形成“阳光”科创企业175家(不含衍生企业),融资总额超100亿元,总体市场估值超1200亿元。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上海市自2023年11月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以来,完成或正在推进的赋权成果98项,转化金额近8.7亿元,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的公司50家。

再创新,构建全链条服务生态

《行动方案》共包括实施6项行动、18项任务。《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发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功能,联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成果早期孵化服务机制,开展深度孵化、持股孵化,全方位加速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行动方案》将“实施企业创新加速行动”作为六大行动之一,推动“概念验证”落地,加速源头转化技术熟化。《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培育服务水平专业、运营模式突出、示范效果明显的概念验证中心、开放式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100家以上。

一场概念验证中心“上海试验”正在进行。今年5月,在上海市科委指导下,莘泽孵化器旗下的概念验证中心“莘泽智星港”发起全国首个以“行业科技概念验证”为切入点的大赛——2024全球生命健康科技概念验证大赛,以资助科学家购买技术验证服务为奖励方式,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同济大学等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推动师生创新成果加速熟化。

针对技术转移机构规模不大、能力不强、与创新主体联结不紧密等问题,上海还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加速打造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以此护航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孵化。

瑞金医院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无创血糖仪、同济大学科技园用于肿瘤早筛的循环肿瘤细胞纳米检测技术、上海科技大学的蛋白降解药物平台……随着上海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的开展,源自高校、医院以及科研机构一线的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快车道。

(侯树文 记者 王 春)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