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篇章不输过往华章” 聆听运河文明“碰撞”国潮文化的中外声音

发布时间:2024-11-30 15:07:43 来源: sp20241130

  中国日报网9月1日电 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也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8月30日,“文物里的国潮”项目携手众多中外知名画家、插画师走进千年运河原点城市扬州,在这里,文物领域专家与中外画家、插画师们就运河文明与现代绘画,传统与当代美学之间的“视觉碰撞”展开了对话。

  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分享了对运河文化的见解。他表示,大运河沟通了几大水系,打破了区域文明的边界。扬州和大运河共生共长,兴衰与共。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扬州段在漕运、农业灌溉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吉尔吉斯斯坦籍绘画专业留学生美琳(Meerim Dzhunushalieva)在创享会上谈道:“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水道之一,它连接中国南北,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和交融,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她认为,作为绘画专业的学生,他们承担着让大运河遗产继续激励和丰富后代的责任,她还衷心祝愿大运河未来的篇章不输过往华章。

  印度尼西亚籍画家海蒂(MAS Hedi Suryatna)表示,中印尼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始于14世纪,是两国间重要的人文交流活动。现在,许多印尼人非常热衷于到中国学习,从艺术、文化到科技等各个方面。他说,在当今的世界,通过艺术,一个国家可以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在全球化的时代,艺术可以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平衡力量。

  90后国风插画师刘佳希(网名“鹿溟山”)在分享时表示,希望通过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美妙绝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她也希望通过这些画作,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巴基斯坦籍绘画专业留学生巴努(Shah Bano)认为,艺术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她说,艺术是一种通用“语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通过艺术,文化价值、传统和历史可以超越地域进行共享和交流。随着时代进步,艺术家可以利用多种媒介,以创新和吸引人的方式展示文物,吸引年轻观众,激发对文物保护的兴趣。

  知名国风青年画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科普展示设计系的李曼园(网名“鱼鱼和桃桃”)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以绘画为载体,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用画笔描绘出运河的美丽与传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条千年运河。让我们以运河为纽带,连接古今中外,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8月30日,由中国日报网主办,扬州市委网信办、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徐州市委网信办协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的“文物里的国潮”创意策划活动江苏站在运河原点城市扬州启动。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