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4:09:34 来源: sp20241124
“在丝绸之路上有一道令人心醉的风景线——胡旋舞,我们眼前的这件实物展现的内容堪称唐代的‘最炫民族风’,类似于现在老少皆宜的广场舞。”近日,在地处银川的宁夏博物馆二楼“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展厅内,讲解员甄巍巧妙地把国宝级文物胡旋舞石刻墓门中的历史想象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观察这件文物,在左右两扇灰色石门上,各浮雕一位跳着胡旋舞的男性。舞者高鼻深目,上身穿圆领紧身窄袖衫,下身穿贴腿紧裙,脚蹬长筒皮靴,各踩在一片小圆毯上,手举长巾,双人对舞。四周浅浮雕卷云纹相伴,舞者犹如腾跃于云气之中。
胡旋舞石刻墓门 张乐 摄“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诗作《胡旋女》描述这一舞蹈的流行场景。
奔腾欢快的胡旋舞舞动千年,石刻胡旋舞墓门这件西域文化艺术与中原地区石雕工艺结合的文物,也是当时北方民族文化交融历史的实物见证,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一道胜景。
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杨蕤介绍,胡旋舞石刻墓门的出土,意味着风靡西域的胡旋舞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再次证实文物出土所在地是安置粟特商人乃至北方游牧民族之地,彰显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也体现出西域地区民众向东迁徙的趋势。
宁夏博物馆还有诸多文物,均见证着民族交融的历史。例如,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101号陪葬墓、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集塑型、铸造、鎏金、抛光等许多铸造工艺于一身,映照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结合的历史;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是西夏陵14件出土支座中刻有西夏文字的一件,其座顶阴刻西夏文三行,背部阴刻的一行汉字为石雕工匠姓名,是西夏时期党项族与汉族文化交融传播的见证;灵武窑褐釉剔刻花扁壶,是当时可拴于马背或背在身上以便迁徙时盛水盛酒的器物,装饰纹样以盛产于中原的牡丹花为主,可见西北地区和中原文化交流之密切……
鎏金铜牛 张乐 摄从银川一路向南,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同样在宁夏固原博物馆里得以展示。
“千年固原 丝路华章”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馆中,四面红色板面上的北魏漆棺画颇为醒目。讲解员杨雪就其中的侧挡三栏画面解说道,“它向我们整体呈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画面分上中下三栏:上栏为孝子故事连环画,每个故事以黄色三角形火焰纹图案相间,其中的人物均为鲜卑人装束,但故事内容均取自中原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栏为联珠龟背纹和直棂窗套绘人物、动物的装饰图案;下栏为鲜卑武土策马狩猎的场面。
北魏漆棺画 张乐 摄“从这幅画面可以看出,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文化、鲜卑文化交流交融,与波斯文化也有所交流。”杨雪称。
沿展陈前行,新石器时代到明清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徐徐展现,从文物中,可一窥固原作为历史上的经济重地、交通枢纽、军事重镇和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风华: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彩绘描金镇墓武士陶俑、彩绘描金陶镇墓兽、镶宝石金戒指、环首铁刀……杨蕤表示,这些文物有不同的形态与表情,缘于不同时代的人有不一样的审美追求,不同文物也肩负不同的功能。这些文物承载的多元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一次次碰撞彼此交融发展。(完)
(作者 张乐 谢宇 吴蓓蓓 宁夏银川、固原报道)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