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煤炭的“变形”记

发布时间:2024-11-23 08:57:09 来源: sp20241123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煤炭探明储量1527亿吨。40年来,榆林这片“煤海”源源不断输送着动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记者踏进这片广袤的土地,百米高塔林立、釜罐管廊高低错落、智能化采煤设备运转有序……“传统煤城”处处展新颜,煤化工产业正阔步走在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转型之路上。

告别传统的爆破采煤、普通机械化采煤等工艺,煤炭如何能够更快捷、更安全、更智能地被开采出来?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曹家滩煤矿,记者找到了答案。

走进采煤一队的调度分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观看从井下传输来的采煤工作面实时“直播”画面。

透过电脑屏幕,记者清晰地看到百米深井下,超大型采煤机挥舞着铁臂,将煤炭源源不断挖出。而工作人员只需手握鼠标、动动手指,就能精准指挥这套装备。

“黑领”变“白领”、从井下转为井上,智慧化煤矿的工作场景,颠覆了以往人们印象中采煤工人灰头土脸的形象。

“这个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每40分钟就能割煤3500吨,可装满一整列运煤火车。”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江斌说,“这个工作面集在线监测、远程控制及记忆割煤等智能功能于一体,比传统工艺效率提高了113%。”

采挖出的煤炭通过皮带运输线传入筒仓,再到最终装车,整个过程实现“采煤不见煤”。曹家滩煤矿工人常常自豪地说,“穿双白球鞋工作,一天都不带脏的。”

科技创新赋能,让煤炭生产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为“煤化工产业如何延链补链强链”破题,将煤炭“吃干榨净”,让“乌金”变“白金”。

一块煤可以化为一根碳纤维丝,进而“变身”服装鞋帽、飞机机身;一块煤也可以化为一滴油,成为火箭发动机的特种燃料;一块煤还可以变为可降解的医用骨钉……

一块煤炭之所以可以千变万化,得益于榆林摒弃“挖煤—卖煤”一锤子买卖的传统路子,积极打造“煤头化尾”全产业链化工产业基地,促进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延伸。

“2022年9月,我们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该产品具有高阻隔性、生物可降解等特性,广泛应用在可降解一次性用品、可吸收缝合线和骨骼支架等产品中。”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科研管理工程师杨学超说,“该项目生产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采用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走进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厂区,错落有致的一座座巨型装置映入眼帘,犹如漫步在“钢铁森林”之中。在这里,年产1500万吨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通过煤气化和煤热解两条线路,将乌黑的煤炭转化成甲醇、乙二醇、煤焦油等,进而生产电池电解液溶剂、高附加值材料,以及可降解材料及芳烃下游化工产品。

“目前已经建成18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5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DMC)项目一期工程预计今年10月底打通流程,届时榆林化学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电池电解液生产基地。”榆林化学公司副总经理郑宝祥说,“我们通过多元化发展,不断探索高端材料制造,力争让煤炭的每一个分子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2023年,榆林转化煤炭1.49亿吨,“点煤成金”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现代能源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聚焦煤炭资源物尽其用,榆林正着力健全完善煤炭分质利用、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等6条产业链,更多高附加值、差异化煤化工产品不断孕育而出,煤炭“变形”记还在继续。

(记者王泽昊)新华社西安10月13日电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