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7:46:18 来源: sp20250108
检察公益诉讼回应公益司法保护之需人民之盼
履行“公共利益代表”神圣职责答好时代答卷
□ 本报记者 张昊
2014年,“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被创造性提出。2017年7月1日起,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施行,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全面推开,公益诉讼检察与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并列为“四大检察”统筹推进。
制度建立之初,公益诉讼检察履职领域包括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4个法定领域。截至今年9月,已有22部现行法律规定了检察公益诉讼条款,涉及14个法定领域。
经过近1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火热实践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全国检察机关依法履行“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职责,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检察公益诉讼在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守护美好生活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
2020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了为期3年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着眼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用药安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检察机关切实守护好百姓“菜篮子”“米袋子”“药箱子”。
上海市检察机关组织开展食用农产品安全专项监督,推动将梭子蟹、青鱼等10种餐桌淡水鱼纳入追溯管理目录,对散装豆芽实行“合格证+追溯码+送货单”制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机关以整治食品、保健品虚假广告为切入点,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针对抗(抑)菌制剂等“消”字号产品非法添加激素、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禁用物质,使用后可能引发副作用,危害身体健康,但行政监管目前存在职责划分不清晰、检测能力不足、备案审查把关不严、现有法规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2022年2月最高检启动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
……
3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6.5万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4.7万件,提起诉讼2.5万件。
其中,聚焦专项活动划定的违法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立案19.8万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3.6万件,提起诉讼1.5万件。
专项监督活动中,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对线上、线下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食品的监督力度,共立案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食品类案件19765件,网络食品违法类案件5846件,督促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78.7万千克,价值95.88亿元。
严厉打击保健食品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行为,紧盯保健食品宣传以及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三方平台等存在的违法情形,共立案保健食品违法类案件5533件。
截至今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抗(抑)菌制剂公益诉讼案件近2500件,制发检察建议1500多件,共督促行政机关查处涉案产品60万余件,查处涉案企业5592家,维护了消费者健康权益。
3年来,“美好生活”已内化为公益诉讼检察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成为公益诉讼检察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人民性成为公益诉讼检察最鲜明的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既是公益诉讼检察最初确立的4个法定领域之一,也是办案数量最多的法定领域。
全国检察机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作为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来抓:
促进全链条整治固体废物,紧盯工业和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污染环境以及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等问题。
强化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法律监督,紧盯非法倾倒污染环境、尾矿贮存设施不符合相关要求以及尾矿库环境综合整治等问题。
织密野生动物司法保护网,紧盯非法猎捕、运输、寄送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人工繁育、饲养野生动物不符合相关要求以及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等问题。
……
2017年7月至2022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0万余件,占全部案件总数的52.3%。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790万余亩,回收和清理各类垃圾、固体废物4700万余吨,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102亿余元。
最高检对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问题直接立案,统一了工矿废水排放标准、生态养殖渔业要求、湖区生活污水处理标准、船舶污染治理标准,一举从源头上解决涉及鲁苏皖豫4省8市3万多平方公里、53条河流以及1266平方公里核心湖区的污染物控制问题。2021年,南四湖获评国家5A景区。万峰湖专案取得显著成效,共督促拆除非法养殖网箱54.19万平方米,目前湖区水体恢复到十多年前的一类水标准,涉湖5县市联合开展生态渔业,努力打造“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样本。最高检牵头11省市519县市区检察机关,再度运用“大兵团作战”模式办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专案,努力守护4亿老百姓的“饮用水缸”。
对于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顽疾,全国检察机关通过能动履职、持续监督,坚决啃下“硬骨头”,推动解决“老大难”问题,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和治理能力提升。对于诉前程序无法推动解决的公益损害难题,检察机关坚决以“诉”的确认体现司法价值引领。
进入加快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公益诉讼检察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新征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
汇聚保护合力
今年9月1日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该法明确将检察公益诉讼作为监督管理的兜底保障措施进行明确规定。近十年来,检察公益诉讼从维护有形公益向维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拓展;从抓末端、治已病拓展到抓前端、治未病;从传统公益侵害向个人信息保护等新领域新业态拓展。
与此同时,公益诉讼检察不断积极适应发展之所需、人民之所盼。
坚持质效优先导向,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健全一体化办案机制,各地检察机关探索对影响大、可能存在阻力的案件,构建上下一体、同步跟进、专人指导的办案模式。深入践行“双赢多赢共赢”司法理念,跨系统协作发挥叠加效用,汇聚公益保护合力。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监督模式,积极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无人机、快速检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提升线索发现、调查取证能力,为办案提供有力支撑。推广公开听证制度,重大案件公开听证做到“应听尽听”,使办案成效可见可感可触,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
最高检推出“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该平台已注册志愿者8万余名,提报案件线索1.3万件。
公共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检察公益诉讼正是民心工程。凭借独特制度优势,检察公益诉讼以更高质效履职筑牢民生之本、推进社会治理、守护美好生活。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