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6:32:52 来源: sp20241124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这不仅标志着学校美育工作进入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推进阶段,也意味着美育将在促进人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激发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更为基础性的作用。
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育人的基础。全面施行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要着重加强美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美育课程建设要有“大美育观”。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相继出台并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在实践层面,还广泛存在着误读美育内涵、窄化美育课程的情形。不少学校将美育课程等同于艺术体验课程(音乐课、美术课、形体课、戏剧课等)、艺术技能课程(主持课、陶塑课、剪纸课、朗读课等)或美育知识课程(美学原理、艺术史、美术鉴赏、美育学等),这不仅异化了美育的价值指向,还削弱了美育的育人实效。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明确了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这意味着美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出发点,遵循美育规律和特点,既要包含音乐、舞蹈、绘画、影视、戏剧、戏曲、文学等艺术类美育课程,还要囊括以风景、园林、山水等为感知对象的自然类美育课程,又要覆盖物理实验、化学反应、数学规律等理性之美的科技类美育课程,及体察生活、志愿服务的社会类美育课程等。让学生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感受到人生喷薄而出的力量之美,在山水变换中体悟道法自然的和谐之美,在科学实验中发现创新创造之美,在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巨浪中感受社会主义制度之美,全面提升个体对美的感知能力,净化心灵,启智创新。
美育课程建设的“大美育观”还表现在相关课程群的协同性上。全课程育人凸显了“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通过隐性教育达到潜移默化育人之效。德育课程中的爱国之美、奉献之美、友善之美、诚信之美等由“善”而生的美和美育所追求的“成大人”的最高理想人格相融相通;智育课程中,以小学语文为例,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和美育所向往的人生境界之美“不期而遇”;体育课程中,运动锻炼所追求的健康匀称的形体、健美精干的肌肉线条和美育所崇尚的力量之美、崇高之美、和谐之美相互映照;劳动教育课程中,躬耕实践、磨炼意志和美育所推崇的奋斗之美、创造之美相互促进。充分挖掘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构建系统性美育课程群,对于建立统一和谐的氛围和环境,提升美育实效至关重要。
美育课程建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所有教学方案、教学规划、教学设计等核心环节都要依靠教师落实。而美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抓美育课程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还要涵养相关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充分整合教育系统资源,建立课程共享、平台共建、合作共赢的大中小学美育课程建设共同体。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如,剪纸是山西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在当地乡村学校开展剪纸课程,不仅能够弥补和丰富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其实,只要能够让学生被美熏陶、被美滋养,被美浸润,美育课程大可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VR等技术应用弥合各地、各校美育资源不均衡的差距,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载体更灵活的美育世界。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让我们为学生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涵养美的心灵,成就美的事业,以美树德,以美增智,以美强体,以美创新,以美育成就完整的生命个体。
(作者:吝莹莹,系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