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5:31:51 来源: sp20250101
在当前科技时代的语境中,舞蹈表演载体不断更新,舞蹈动作创新实现数据化、超现实化,特别是人工智能与舞蹈艺术的结合,创造了一个以科技与身体动作融为一体的E时代舞蹈世界。舞蹈在呈现方式、视觉效果、空间表现上都出现了全新的变化。智能交互技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给大众带来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也让舞蹈从舞台走向移动终端、走进大众。这些正成为当下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1.视觉意象表达更充盈
舞蹈本体语言与科技的跨界共融,呈现出身体表达的新样式,构建出新的审美意象,让原本就“很美”的舞蹈变得更加“好看”。
通过智能舞台设计和编程,剧院能够将复杂多变的舞台效果与舞蹈表演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精彩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实现数字化舞台景观叙事与观众审美体验的革新。在现象级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中,舞者身体在“天地圆环”的舞台和光影效果中形成绵延不绝的青绿色“山峦”,实现了舞“绘”《千里江山图》的意蕴。这种效果的营造正是依托舞台正上空的六块环形屏幕,它们随叙事与场景进行变换,一方面使得舞蹈语言所特有的时空运动特征得到了全新呈现,另一方面将时空交错的神奇之感与虚实相生的梦幻之感表现到极致。
技术的介入不仅重新形塑了舞蹈艺术作品外在风格面貌,而且带动了审美由之前的非介入式审美转向了科技介入式审美。在一些作品中,科技手段的运用直接决定了舞蹈的形态。近年的春晚舞台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的试验场,舞蹈类节目《只此青绿》《金面》《锦绣》《锦鲤》等,借助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CG(电脑图像)、裸眼3D、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在二维平面的屏幕上“还原”了舞蹈艺术的四维时空特性,打造出鲜活、鲜亮的身体视觉意象。在今年春晚舞蹈节目《锦鲤》中,舞蹈演员身穿威亚,舞台设计与AR(增强现实)、VR技术深度融合,舞者脱离地面形成了全新的立体舞台空间,营造出翩若游龙、舞若惊鸿,满目“锦鲤迎春”的好彩头。我们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更加智能和交互性强的舞蹈表演形式的出现,观众还能够与舞者进行更加紧密的互动,剧场将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个性化的艺术体验。
2.身体“在场”形态更多维
在艺术语境中,舞蹈编排被视为空间和时间中动作的组织;在科技语境中,身体不再局限于现实中、舞台上的“在场”状态,而是出现了“远程身体”“虚拟身体”等人工层面的、更加多元的身体“在场”形态。人类身体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经出现。
当AI技术运用于越来越多的日常应用中时,舞蹈的身体也从“实体化”走向“数字化”,如国内自主研发的视频生成模型Animate Anyone,只需用户上传个人照片,十几分钟后便可获得一段高度逼真且保留面部表情、身材比例、服装风格及背景细节的舞蹈视频。基于此模型的App上包括了科目三、蒙古舞、划桨步、鬼步舞等在内的共12种热门舞蹈模板,让照片上的人成为“AI舞王”。此外,在网络上还有许多将现实中人们的舞蹈视频通过AI智能人体捕捉技术提取、捕捉动作,再与动漫人物图像或现实中的人物照片结合,使舞蹈视频的主角与虚拟动漫人物或照片中的人在虚拟空间共舞,完成从“远程身体”到“虚拟身体”的舞蹈再现。
在现实的剧场之外,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使传统舞台镜框式叙事中“第四堵墙”消失,传统剧场中的观演关系解体,舞蹈的身体从一种“身体文本”转向虚拟空间的“超文本身体”,由此形成了一种新媒介艺术样式——影像舞蹈。如以文化舞蹈剧情节目《舞千年》为代表的影像舞蹈中,从“3D虚拟场景+舞蹈演员”到“3D虚拟场景+虚拟人”,人工智能正使得身体的“化身”逐渐介入舞蹈身体影像的审美活动中,用解构、拼贴的方式建构起身体影像片段的意义。通过将舞蹈身体功能化、信息化、编码化,使舞蹈身体变为数据,计算机就可以通过这些符码数据,建构出虚拟的身体。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依靠复杂的算法与海量的数据批量制造出艺术符号的“幻象”,在缺乏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同时,却也意味着一种带有鲜明互动色彩的新型符码生成机制与智能美学形态,代表了舞蹈艺术面向未来的向度之一。
3.叙事景象更沉浸
科技改变了舞台叙事形态,同时科技自身的发展也为舞台叙事提供了新的素材。
当前,越来越多的舞剧在舞台上设置大量景片配合场景投影,并通过舞台切割和蒙太奇手法进行多线平行叙事,使“看不见”的人物内心活动、人物关系、戏剧冲突在“看得见”的舞台空间中视觉化并且更具冲击力。视觉空间的“蒙太奇”拼接和以舞台实景与多媒体投影完美融合的“叙事景观”成为近年大型舞剧中的亮点。如在舞剧《东方大港》中,“集装箱”元素贯穿全剧,它既是现代港口的符号所指,也是灵活的叙事空间——时而是温馨的家,时而是攻坚克难的办公室;时而是货物堆叠如山的码头,时而是万家齐明的灯火,小品式单元叙事与剧场乐池空间的巧妙升降运用,加强了舞剧叙事的戏剧化和空间形式感,成功在“真”的舞台空间中嵌入“假”的叙事空间。舞剧《五星出东方》以文物汉代织锦护臂为核心展开创作,可利用的线索非常有限,剧中的舞美设计借助新型LED显示技术——冰屏,实现“影像立体化”,如在“长安幻象”中,通过舞台上的梁、柱与冰屏投影形成多重空间变化,呈现长安城、灯笼、乡野、织布机等意象,让现场观众恍若置身满目华灯的大汉都城,沉浸在虚构的故事剧情中。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迭代发展,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后,人们除了关心其自身的发展和演化,还讨论其对社会的影响,艺术家们也对此做出艺术再现与审美想象。如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舞剧《深AI你》,通过“人类与AI相遇”的叙事环境,营造迥异于现实经验的、带有赛博朋克风格的叙事风格与审美情境,用舞蹈的方式揭示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充满张力的关系,从而反思人性以及人类生命自身的价值。
审美是基于身体的活动,它发源于人的情感需求,又在人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彰显出创造性。在传统观念里,艺术往往被视为一种基于主体精神的纯粹的、超功利的审美活动。当人工智能介入到人类的审美感知活动中时,身体在“E托邦”的审美活动中被剥离、降解、异化、衍生……这些转变无疑将促使我们拓展审视与阐释舞蹈身体观和美学观的视阈。
当然,尽管人工智能将这些舞蹈形态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不断增殖的虚拟幻象并不代表它能像真正的舞蹈家那样身心合一地创造身体的艺术符号及其意象表达。人工智能为当下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思维方式,展现出了令人兴奋又担忧的潜力,但它仍然无法取代艺术家们的独特视角、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艺术创作是一种富有情感和灵感的“身—心”活动过程,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未来之路上,应该是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家的合作与共生。
(作者:仝妍,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