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启示与贡献

发布时间:2024-12-23 00:24:43 来源: sp20241223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2023年8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中国要“参与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2024年1月24日拍摄的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环岛路一带滨海城市景观。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2024年1月24日拍摄的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环岛路一带滨海城市景观。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启示。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理念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为人类绿色发展事业注入更多宝贵动力。

统筹经济生态建设 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酷夏中,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极度缺水的乌兰布和沙漠里,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光伏板吸收大量阳光,不仅可以输出“绿色电力”,还能在板下为梭梭等沙生植物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空间。梭梭能发挥固沙之用,还能接种肉苁蓉,助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荒漠化治理、绿色能源、农业创收,就这样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光伏发电+生态治理”的绿色转型链条。

这是2024年5月16日拍摄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光伏基地。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这是2024年5月16日拍摄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光伏基地。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近年来,像这样令人眼前一亮的中国绿色转型方案,不仅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也频频吸引海外人士前来取经。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蚂蚁森林”项目和“蓝色循环”模式,先后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颁发“地球卫士奖”的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多次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绿色发展经验。索尔海姆对中国统筹协调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之路尤为赞赏。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小约翰·柯布认为,许多西方人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视为尖锐对立的两面,而中国着力于将二者协调推进,对生态文明建设怀有“坚定决心”,这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绿色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着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征程、新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关于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年7月7日,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游玩。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2024年7月7日,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游玩。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南非西开普大学学者马哈茂德·帕特尔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时代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理念,引领中国走出一条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之路。

埃及国际关系和政治事务专家艾哈迈德·马希尔·阿博-贾巴勒认为,中国近期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不仅关乎经济稳定发展,也关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等,这将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坚持以人为本 以生态改善增进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的生态治理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从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到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从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今天的中国,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埃及气候与环境专家马格迪·阿拉姆多次到中国考察学习。中国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令他印象尤为深刻,“日益繁茂的森林减轻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少了荒漠化面积”。“中国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增益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福祉”,这是他在中国取经时的一个切身感受。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安德鲁·施瓦茨说,中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有力造福中国人民。他在珠海看到当地将保护自然美景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为人民创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在普洱见证了当地在发展规划中将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切实造福当地民生。

今天的中华大地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生动铺展。风沙地貌中,广袤沙海与水天相映;长江入海口,水鸟悠然栖息于草丛之间……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日益广泛地得到共享。

坦桑尼亚《卫报》国际版主编本杰明·姆加纳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强调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为坦桑尼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智利前驻华大使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以资产增长作为国家发展水平的唯一衡量标准,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高度重视,这是对现代化的重新定义,这种理念在智利等“全球南方”国家获得广泛回响。

完善全球生态治理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习近平主席2020年9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呼吁。

2024年6月13日,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徙中的藏羚羊奔跑起来。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2024年6月13日,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徙中的藏羚羊奔跑起来。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中国在加快自身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同时,也积极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

与俄罗斯联手保护东北虎,老虎“跨境游”越来越多;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全球葱园,用于保育和研究全球的葱属植物种质资源;在印度尼西亚助力红树林保护工程,推进红树林的补植修复工作……中国携手世界多国,扎扎实实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在阿联酋,中国承建的世界最大单体光伏电站,成为阿布扎比沙漠腹地里的“能源绿洲”;在埃及,中国节水梯田模式被成功“复制”,助力西奈半岛山区涵养水源、发展农业;在埃塞俄比亚,中国科研人员推广“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生态修复与发展模式……以生态为优先、强调协同发展的中国绿色方案,为“全球南方”共同发展开拓思路、注入新动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南南合作持续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展现了大国担当。他特别提到,中国通过大力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助力全球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向低碳经济转型,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肯尼亚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中国积极传播先进的生态理念、务实推进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中国的努力令全世界有目共睹、让很多国家受益,中国日益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合作伙伴。”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习近平主席指出:“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展望未来,中国将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携手前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强大合力,书写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

(责编:林凡巽、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