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8:39:46 来源: sp20241123
加强综合开发、修复利用,充分释放盐碱地作为“潜在粮仓”的价值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顽疾”,因土壤含盐量太高,农作物低产或无法生长。前不久,记者来到河北沧州南皮县探访盐碱地,映入眼帘的却是今年丰收的一堆堆玉米。原来,得益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这里的连片盐碱地由“白茫茫”变成了“金黄黄”。
从国情来看,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盐碱地共1.15亿亩。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让盐碱地变成米粮川,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着眼未来,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改造提升盐碱地,需要抓住降低土壤含盐量这个关键。以往采用的灌溉淡水、淋洗地表盐分等方式,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难以持续。怎么办?既然不能一直用淡水“洗盐”,不妨尝试用“咸水”“微咸水”。在南皮县,科研工作者利用当地地下咸水资源丰富的特点,采取咸水结冰灌溉、微咸水灌溉等方式,结合水盐运行规律改良盐碱地,成效显著。相比2012年,平均每亩地节约淡水60多立方米、增产粮食100公斤。改造盐碱地,因地制宜很重要。分区分类分析盐碱地开发潜力和支撑条件,坚持生态和生产、治理和利用、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方能科学有序治理好盐碱地。
让盐碱地打出丰收粮,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有机质的积累、盐碱物质的淋洗、土壤生物活性的恢复、作物适应性培育……土、肥、水、种等环节,都至关重要。近年来,一些地方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宁夏推动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合作,以微生物和牧草种植相结合的方式修复盐碱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团夏河镇,抓好水肥一体化管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有效改良了土壤。驱盐化碱变良田的实践表明,坚持治水、改土、改种协调推进,强化水源、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才能汇聚合力,让盐碱地“活”起来。
向盐碱地要食物,还要向特色农业要效益。河北黄骅不断拓展“旱碱麦”产业链,从小麦种植、收获,到收储中转、面粉生产,实现了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山东东营利用滨海盐碱荒地种植饲草,打造黄河口滩羊产业园。这里的羊群喝着天然弱碱水、舔舐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碱土和盐巴长大,肉质鲜嫩,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立足地情求突破,转变思路谋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才能将盐碱地的天然劣势转化成特色优势。
在黄骅,蒸制面花是一项传统习俗;其造型美观、寓意吉祥,主要原料是旱碱麦面粉。只要功夫下到位,盐碱地也能种出好粮食。加强综合开发、修复利用,充分释放盐碱地作为“潜在粮仓”的价值,必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作者为本报河北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2日 07 版)
相关阅读: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现场评论·端稳饭碗装好粮①)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