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2:21:29 来源: sp20241227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日前应约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商定,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
此前,欧盟委员会曾发布的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最迟于7月4日正式生效。美国政府也曾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将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提高三倍,达到100%以上。
折射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
欧美国家接连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举起“关税”大棒,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打着所谓维护“公平竞争”“国家安全”的旗号,行保护主义之实,设置贸易壁垒。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此评论指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罔顾事实、预设结果、不合理、不合规,本质是将调查工具武器化、政治化。
欧盟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初衷是“保护”本土汽车产业,但这个做法似乎并没有得到欧盟汽车产业界的认可。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在接受德媒采访时强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等保护主义措施非但无助于解决德国及欧洲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反而会带来贸易摩擦风险。她认为,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欧盟加征的关税可能迅速产生负面影响,拖慢欧盟推广电动汽车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德国政府同样对欧盟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深感忧虑,认为会对欧洲绿色转型进程和消费者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也担心德国在华车企利益受损。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认为:“关税是政治手段,且是最后的手段,也往往是最糟糕的选择。” 中欧双方视频会谈期间,哈贝克正在中国访问,他表达了对谈判的期望,并将会谈称为“良好的一步”。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分析指出,欧盟帮助本土车企的最好办法是,削减官僚主义并通过贸易协定来开拓新的市场,而不是推动去全球化的趋势。关税将使电动汽车变得更加昂贵,使停滞的市场彻底陷入瘫痪。这种做法也将葬送欧盟绿色协议和电动交通。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环保、碳排放以及能源安全等战略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电动汽车领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部分国家甚至不惜在竞争中挥舞关税“大棒”,这也折射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
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认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成本优势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才建立起的天然竞争优势,是中国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在动力电池和软件等领域长期投资才建立起的天然竞争优势。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优势得以突显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比例达到66%。2023年我国汽车年出口量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质量不断改善,出口单价持续上升,且将近一半销往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
汽车工业对诸多不同产业部门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的汽车总产值已达到11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10%,首次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如今,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已取得让全世界震撼的进展。事实上,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并非一蹴而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无疑是促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日前揭晓,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在内的多家电动汽车及相关企业上榜便是很好的佐证。
得益于科技创新,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在较短周期内便亲眼见证了从早期电动车面临的蓄电池容量有限、充电设施匮乏、充电速度慢等困境,到现在技术显著进步的发展过程。这些进步包括电池技术的革新,使得单次充电能够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也包括快充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缩短了充电时间。
在强势崛起的同时,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一些明显优势也得以突显,正是这些优势助力我国电动汽车产业不断实现突破。
首先,最直接的优势体现在用户体验方面。近期,不少业内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都谈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在产品体验上近年来令人惊叹的变化。
“以前开电动汽车上路,我会有里程焦虑,超过4、500公里的路程通常就不会选择电动汽车自驾。”一位电动汽车行业从业者这样告诉记者,“但随着800伏高压充电技术的普及以及电池5C充电能力的实现,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缓解了很多。”他说,“使用这一技术充电速度几乎可与加油媲美。尽管从纯补能效率上讲,由于能量密度的限制,充电尚无法与加油相提并论,但在使用体验上,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此外,电动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给驾驶者带来的体验和传统汽车相比,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软件定义汽车使得用户能够更深入地参与汽车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定义中。精湛的底盘调校和细腻入微的发动机动力传输对于90%以上的消费者难有直观的感受,但随着电动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感受也越发直接。
在以前,车辆在上市后相关的开发工作就已经结束,而如今的智能汽车,软件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使车辆已经上市,生产厂商依然会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进行升级迭代,确保车辆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保持竞争力。这种“常用常新,越用越新”的体验,以及“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无疑更加直接地让消费者感受到与汽车产品之间的互动性,为电动汽车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其次,体制优势促进我国形成完备的电动汽车产业体系。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充分发挥了体制优势,全社会共同推动电动化转型,并持续改革调整相应的政策。
一方面,我国制定了明确的补贴退坡政策和双积分政策,促使企业更多地通过投资技术研发、提高制造规模与质量来赢得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引进特斯拉为代表的海外优质企业,不仅为新能源汽车的创新竞争创造了“鲶鱼”,也激励了来自互联网、高科技行业的资本入局。
随后,伴随着造车新势力加入汽车产业,也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技术,加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断加速。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既包括传统汽车的零部件生产供应网络,也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控、电驱动系统以及电子产品和软件的供应体系,还包括充换电、电池回收等配套体系。
再次,我国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齐全的工业门类、丰富的本土汽车产业链以及优异的创新土壤。
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中国电动汽车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到全球领先,从满足国内高质量发展需要到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跨越式发展。
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注入了强大动能
以先进技术交流,实现行业共赢。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欢迎全球汽车企业积极融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注入了强大动能。奥迪一汽、大众安徽、光束汽车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在华落地,大众、奔驰等在中国设立全球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企业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中国新能源科技企业也相继落户欧洲,推动双方在绿色转型道路上携手并进。德国第一家投入运行的电动汽车电池大型生产工厂正是由宁德时代在图林根州的阿恩施塔特建造的。据宁德时代欧洲区总裁岑特格拉夫介绍,该工厂将为宝马、戴姆勒、博世等汽车产业制造商提供电池电芯,预计满产后年产量将达3000万枚电池电芯,可装配18.5万至35万辆电动汽车。
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充满活力,尖端技术、用车生态等都引领着全球发展潮流。通过深化合作可以促进德中双方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加强双方的经济联系和互利共赢,更有助于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杜登赫费尔表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和车内娱乐技术等领域也位居前列。“只有深化合作,才能在未来实现共赢”,他强调,无论是对于德中两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还是涉及全球汽车行业,紧密合作才可能实现降本增效。(记者胡挹工、花放)
(责编:燕勐、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