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人才“三不”现状比较普遍 供需矛盾如何破解

发布时间:2024-11-15 15:29:36 来源: sp20241115

  托育人才紧缺 供需矛盾如何破解

  当前,0-3岁婴幼儿照看难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多方努力,出政策给投入,以此解决“带娃难”问题。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发展普惠托育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的政策体系。其中,人才要素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保障要素。

  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以提高家政、养老、育幼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文件要求合理确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不同类型、层次学历教育相关专业和职业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并明确提出,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相关专业。

  2021年,“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被纳入教育部印发的最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刚刚起步的专业建设,显然还无法满足社会对托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解决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怎样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托育人才队伍?记者对相关业内人士进行了采访。

  托育人才“三不”现状比较普遍

  “宁波市和全国很多地区一样,在托育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存在数量紧缺、结构失衡、素质参差、培养不力等突出问题,托育人才‘不够’‘不来’‘不稳’的‘三不’现状比较普遍,严重制约宁波市托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谈及托育人才队伍建设,浙江省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星达直言不讳。

  陈星达说,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宁波全市在运营的托育机构保育员有近4700名,与托位配比平均7.4∶1,未达到国家规定保育人员与婴幼儿配比平均为5∶1的要求,人才总缺口在2000名以上,而全市仅有两所职业学校开设托育服务类专业,每年只能培养200名左右的专业人才。

  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董钰萍介绍,宁波市托育从业人员的现状是,91.3%的人员年龄在20-45岁之间,大专及以上从业者占比68.3%;托育从业者中有69.6%的人员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其余从医护和婴托类专业和其他专业毕业;在职业证书方面,托育从业者大多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同时持有育婴师资格证或保育员证等;目前,托育机构人员基本没有编制。

  “现有的托育队伍普遍缺乏专业背景,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服务技能和综合素养与群众期待存在差距。”陈星达说,托育人才的“远水解不了近渴”,不仅仅是宁波市面临的难题,也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状:高校参与托育人才培养刚刚起步,而行业中在岗的托育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缺少继续教育机会。

  如何“解渴”?加强产教融合、做好在岗人员的培训,成为一种“救急”的办法。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胡彬告诉记者,近几年,长沙人口流入量大,婴幼儿照料需求相当大,而社会上的托育机构才刚开始发展。

  胡彬告诉记者,学院在招收家政服务管理专业学生之前进行了行业调研,结果显示,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在技术水平、文化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及精细化服务等方面存在差距。从事婴幼儿、产妇照护的一线人员虽然逐渐年轻化,但仍以40-50岁年龄段人员为主,通常是经短期培训后上岗。

  2019年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省家庭服务业协会、省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面向有学历提升需要的家政服务管理行业人员,开设母婴照护和婴幼儿照护方向“订单班”,目前已招收了两期共47位学员。在非学历教育层面,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3年来开办了93期培训班,培训人员近7000人。

  在上海,上海开放大学于2018年启动0-3岁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开发职业道德与岗位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组建“市-区-园”一体托育培训联盟,累计培训了超过2.28万名从业人员。

  今年,上海开放大学进一步扩大托育培训服务范围,除托育机构老师外,还纳入社区托育点(宝宝屋)从业者和部分公民办幼儿园托班老师,截至9月底,完成覆盖全市16个区超过3600人的一线从业人员培训。

  用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保障人才培养

  高校是托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显示,目前已完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备案的高职院校有661所;完成早期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的有257所。

  记者了解到,由于市场对托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且迫切,这些新开设的专业在招生数量上都有较大增长。

  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为例,2020年开办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照护)专业,招生23人;2021年开办早期教育专业,与家政专业共招生59人;2022年两个专业共招生69人;2023年两个专业共招生99人。

  “这在学校专业的招生上,是相当不错了。”该校儿童教育与发展学院教师周扬介绍,这两个新开设的专业3年来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受家长和学生肯定;2020级家政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大部分都从事婴幼儿照护、托育机构婴幼儿保教等工作。

  然而,对于这些刚刚起步发展的专业来说,要做到科学化、体系化地培养人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严平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在托育相关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制订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教师数量和专业度不足,配套的实训室、教材和辅助材料等都还很不够。

  2021年,严平去某省的几所院校开展研修班进校指导工作,他惊讶地发现其中一所学校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已经招收了3批学生,却只有两三名专业教师,实训室是放着一些小玩偶的空房间,“这显然无法保质保量完成课程教学”。

  严平认为,从课程、师资、资源建设等环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核心任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保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