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3:43:44 来源: sp20241231
“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在全世界见证下,新时代改革引领者习近平顶住重重压力推进改革,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改革之“诺”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习近平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引用苏轼《思治论》中的这句话直抒胸臆:“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习近平是一位坚定的改革引领者。他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一位大国领袖深刻洞察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以战略魄力和远见卓识作出的重大判断。
“记得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此举确实意味深长。”曾亲历邓小平视察南方,又陪同习近平在深圳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的陈开枝对往事印象深刻。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此行,习近平向全党全国发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动员令。回京20天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会上,习近平说出了那句后来被广为传播的话:“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同年,正在清华大学学习的习近平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当时我记了一本笔记,我还收藏着呢。印象很深刻,因为这是我改革开放以后,接触农村的可以说是改革的第一课。当时就是来学习。”三十多年后,习近平仍记忆犹新。
2016年4月,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专门来到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村。在“当年农家”院落,他俯身察看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感慨不已。
1983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赵村群众交谈。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在正定任职时力主包产到户,正定因此成为河北省第一批包产到户试点县。刊载于1985年第1期《中国青年》的一篇报道这样描写习近平领导下的“高产穷县”新面貌:“山西省一位县委书记到正定参观,临行前感慨地说:‘这里,听不见人人喊改革,但处处在改革。’”
一路走来,习近平始终坚守“敢想敢干”“不墨守成规”的改革初心。他在厦门实行“放水养鱼”,在宁德倡导“弱鸟先飞”,在福州开创“马上就办”;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在上海力推“长三角一体化”……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这句话出自习近平著作《之江新语》。
2012年,习近平接过历史接力棒时,“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将在地方主导改革的成功经验丰富升华为国家治理方略,带领14亿中国人民共同写下新时代改革这部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有外媒评价,习近平“亲上火线主导改革的负责姿态”,最高层的决心和担当“超出预料”。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
中国的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字。习近平情真意切地告勉大家,只要是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利的事,就要大胆试、大胆闯。
十多年来,在夙兴夜寐的忙碌中,习近平不断谋划改革全局、推动改革实践。
改革之“策”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由习近平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会上获得通过。
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仅一个多月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后来,“领导小组”升级为“委员会”,仍由习近平挂帅。
十年来,习近平数十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针对改革最紧迫任务、面临最突出矛盾和需要把握的问题提出要求,为改革把脉定向。重大改革方案的每一稿,他都认真审阅,逐字逐句亲笔修改。
一位参与改革决策的人士说,新一轮改革强化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有利于破除“中梗阻”。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面对新的复杂形势,习近平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改革方法论”。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在陕西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情况。——回应“改哪里”的困惑,习近平强调问题导向,他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在中国的生态屏障秦岭,曾官商勾结,滥盖别墅,违背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亲自督战,剑指利益固化藩篱和官僚主义恶疾。
针对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习近平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持续优化,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近1亿贫困人口,这曾是摆在中国面前的现实国情。习近平既挂帅又出征,以精准扶贫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一场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
…………
坚持问题导向,极大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针对性,增加了改革的深度、锐度与整体力度。
“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解答“如何改”的问题,习近平看得很远、想得很深,不断创新运用符合新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改革方法。
习近平主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要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
这些年,他奔波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广东深圳到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从对外开放新高地海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浦东……在一次次考察调研、一遍遍分析研判中,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更加明晰;在一次次问计于民中,找到破题关键。
习近平还提倡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他说,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蹚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
在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他多次将自由贸易试验区比作“试验田”,要求“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并“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十多年来,中国先后批准设立22个国家级自贸试验区,一项项制度创新从自贸试验区这个开放新高地复制到全国,推动中国构建起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重点突破带动其他改革并进,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习近平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牵住改革“牛鼻子”。
以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等制度为抓手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龙头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以国家监察体制等改革为重点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抓重点、攻关键,全面深化改革多次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
治大国若烹小鲜。习近平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着眼“如何改到位”,习近平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在一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没有审议具体改革方案,而是专门听取了10项改革落实情况的汇报,并在会上一连说了3个“抓”:“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今年4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也对“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作出部署。
在新时代中国,改革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改革之“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是《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一书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说,习近平顶住重重压力推进改革,“在解决以前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医改,一道世界性难题。
在重庆华溪村,习近平帮老乡算医疗账;在湖南沙洲瑶族村,习近平走进村卫生室了解基本医疗保障情况;在福建三明沙县总医院,习近平向医护人员、患者了解医改惠民情况……新时代医改,从着力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到努力保障全方位全周期人民健康,习近平密切关注、亲自部署。
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直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求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已开展的九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超过70%”……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评价,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更加均衡,改革成就令世界瞩目。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习近平身体力行,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2023年9月20日,浙江义乌李祖村。
“90后”返乡大学生方天宁向总书记讲述李祖村的变化:“原来我在北京工作,我们村实施‘千万工程’后,村里的环境和氛围非常好,吸引了很多来创业的大学生。”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在浙江义乌李祖村考察。李祖村之变,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习近平果敢破除各种短视的利益阻力。他要求长江沿线把环保放在首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布十年禁渔计划。他部署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每个关键阶段、每个重要环节,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蓝天常在,碧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美丽中国焕新颜。
习近平引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习近平把创新驱动发展确定为新时代改革的重大战略,并亲自领导、亲自部署科技体制改革。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有效激发,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习近平提出将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他大刀阔斧建立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整体提升军队联合指挥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
习近平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他领导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将公职人员纳入监督之下。“打虎”无禁区,“拍蝇”零容忍,“猎狐”撒天网,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形成了惩恶扬善、纠治并举的良性循环。
…………
十年闯关夺隘,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各个领域。
今天的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数不清的改变。
在“80后”乡村教师马影翠眼中,改革是为了坚守的教师、山里的娃娃。得益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到乡村任教。
在武汉市民之家工作人员白玉辉眼中,改革是为了我国超1.8亿户市场经营主体。随着政务服务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事在网上、在家门口就办成了。
在“闯广东”20余年终于成为“新中山人”的米雪梅眼中,改革是为了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城市稳定地工作生活。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他们梦圆城市、落户安家。
…………
美国学者库恩认为,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快推进各领域改革,“强势反腐是改革,依法治国是改革,脱贫攻坚是改革,重组军队是改革,党政机构改革也是一项重大改革”。他说,作为改革者,习近平留下的最大印记是他推动改革的广阔度和全面性。
历经十年全面深化改革,我国高铁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
神州万里处处新。
中国改革,扬帆再起航。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蔡纯琳
编 辑丨蔡纯琳 孟利铮 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李英卓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