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6:42:36 来源: sp20241221
东湖之畔,珞珈山下,琅琅书声中,是一张张洋溢着青春和自信的脸庞。
近期,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内,新时代办学成就展生动讲述着这座著名学府的前世今生。1893年,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取“自强”二字创办自强学堂。130年来,这座高等学府几度更名迁移、几番重组变革,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立足新的历史和时代方位,武汉大学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以“武大之为”注解着新时代的“大学之道”。
叩时代之问
躬身科研报国
肩负探寻“自强之道”使命的武汉大学从诞生伊始,就将家国情怀深深融进血脉。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13位一大代表,其中5位曾在武汉大学学习工作。
抗日救亡之际,武大师生深入开展对日研究,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和培训工作。流亡办学期间,武大人创建了中国唯一致力于非医学细菌学研究的实验室和中国第一个电离层实验室,完成了第一本用汉语写作的宇宙射线专著。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始终与时偕行,奋楫学术之海,躬身科研报国,一代代武大人将智慧心血凝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自20世纪50年代起,武汉大学投身三峡工程,从论证、设计、勘探到施工,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这一“国之重器”的建成作出重要贡献;绘制出世界首张南极内陆地形图,命名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连续40年参与南极科考,武汉大学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
在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武汉大学北斗导航技术团队牵头构建北斗高精度位置网,建立了自主创新的星地一体化精密定位技术体系,实现了基于北斗的实时厘米级导航定位,将遥感与测绘做出了中国精度、中国准度、中国高度。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靠的是不断夯筑的学科基础。这一点,从测绘学科宁津生(后由其学生李建成院士接替)、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六位院士,持续二十多年给新生同上《测绘学概论》这门基础课,可见一斑。从标石到数字,引领中国高程基准现代化进程;从数字摄影测量到遥感卫星星座,打造数字化空天强国……
2018年至2020年,武汉大学连续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武汉大学牵头承担的2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自觉履行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回应时代挑战。”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表示。
今年9月20日,华中地区首个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成立。11月17日,《武汉大学数智教育白皮书·数智人才培养篇》发布。面对数字时代,武汉大学率先开启新一轮教学改革。
无论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学科建设,还是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武汉数学与智能研究院等新平台的搭建,武汉大学因时而动,开风气之先,矢志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承历史之绪
赓续文化根脉
武汉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强化学生的初心之源、精神之钙、奋斗之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底蕴深厚,30位武大学者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60余位学者主持或参与编写出版43种重点教材,占该工程已出版教材的37%。2018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组织了近百位专家历时5年,编纂完成《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填补了国内通过辞书从整体上展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的空白。
“科科参与、课课协同、环环相扣、线线联通,这些年来,武汉大学努力从这四个维度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用心用情将信仰浇育在学生心田。”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说。
武汉大学学者焚膏继晷,探赜索隐,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年逾六旬的唐长孺亲赴新疆,即使罹患眼疾,仍旧埋首文书残片。十载寒暑,呕心沥血,十巨册《吐鲁番出土文书》问世,开创中国吐鲁番学。其团队数代学人接力点校《二十四史》多部,甘为利他之学。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宗福邦、骆瑞鹤、于亭等学人前后相续,四十年如一日从事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故训汇纂》《古音汇纂》共计2600多万字,集雅诂之大成,综音声之流变。《中华大典·音韵分典》近1000万字,引用文献千余种,繁征博引、体大思精。
“敬畏古圣贤,启后亦承先。”2022年,郭齐勇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通史》陆续付梓。全书共10卷,逾600万字,上起先秦,下迄现代,历时15年完成,是目前我国最完备、最系统、最翔实的一部中国哲学通史。
从敦煌石窟到武当山古建筑,再到让海外文物“数字”归家……武汉大学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团队,穿越时空隧道,使人类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中永生。
新时代以来,武大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6项,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428项,研究阐释类重大项目1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0项,一般项目305项,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一批批胸怀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的“大先生”,一届届负笈珞珈、挥斥方遒的莘莘学子,高扬着文化自信,赓续着中华文脉。
探合作之道
“大同寰宇向未来”
“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恰如校歌中所唱,武汉大学奋力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武汉大学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多个联合研究中心,如武汉大学-旁遮普大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加德满都大学喜马拉雅水电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健康研究院等,助力构建粮食安全共同体、水利科技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截至2022年底,武汉大学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同世界名校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远超以往。武汉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联合创办的昆山杜克大学,堪称中外合作办学典范。自2012年至今,武大共招收来自167个国家的10149名留学生,“留学武大”品牌越擦越亮。
百卅珞珈,华章日新。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表示,在回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中,武汉大学着眼“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之以恒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全力交出一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
(记者 王建宏 张 锐)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