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三门祭冬”缘何传承700余载?

发布时间:2024-11-01 14:27:15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台州12月22日电(傅飞扬)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也是民间传统祭祖节日。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冬至大如年”是当地百姓代代相传的理念。

  冬至前后,中国二十四节气·三门冬至文化节暨浙江省首届非遗年货大集在该县举行,“三门祭冬”仪式、三门冬至文化论坛、冬至戏表演、非遗文化体验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共话节气文化发展。

  22日6时,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祠堂里,伴随着烟花绽放声、号角声和阵阵锣鼓声,“三门祭冬”典礼拉开序幕。现场,当地杨氏族人拜天祭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数百位村民和游客前往参加,共同观摩这场文化盛宴。

“三门祭冬”现场。陈维连 摄

  “三门祭冬”是当地流传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民俗文化之一。这一民俗缘何传承700多年?

  记者了解到,“三门祭冬”分为家祭和祠祭。家祭以家族为单位,在家中设祭;祠祭是在宗祠中举行的隆重而复杂繁琐的祭祀仪式,包括“取长流水、甄选祭者、召集、沐浴斋戒、拜天、祭祖、演祝寿戏、敬老礼、老人宴”等流程。

  民俗文化传承不息,年轻一代的支持至关重要。

  在杭州创业的21岁青年杨灿锋是天台县福溪街道花桃村人。21日晚,他专程从杭州赶回家乡,和村里10多位杨姓乡亲们一起参加祭冬活动。

  杨灿锋表示,“三门祭冬”不仅表达了三门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肩负起传承‘祭冬’民俗文化的责任。”

  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此背景下,“三门祭冬”也引起了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冬至节俗蕴含着珍贵的经济开发价值。”三门冬至文化论坛现场,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表示,冬至是隆冬的重要节点,处于旅游的淡季,但冬至节俗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冬至节俗的旅游开发,既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让乡村旅游“淡季不淡”,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专家学者交流冬至文化。傅飞扬 摄

  如其所言,当地正探索“三门祭冬”的“后半篇文章”,助力节气文化成为民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譬如22日至23日,三门冬至庙会涵盖来自浙江各地的非遗年货、地方土特产、美食小吃等150余个摊位,吸引市民游客逛玩;当地打造二十四节气研学馆,造型各异的铜像、24根包含节气内容的旋转立柱等将“二十四节气”与民间技艺、地方风俗、节日礼仪有机结合,成为乡村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

  三门县委书记陈曦表示,一直以来,当地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继打造了亭旁“非遗小镇”“1928非遗街区”等地标,推出了宋韵十里红妆、花桥龙灯巡演等民俗,编写了中国冬至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等丛书,以及常态化办好非遗赶大集、非遗研学等活动,不断激发民俗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创新力和生产力。(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