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之旅有趣又有料 开放的校门洞见“大学之大”

发布时间:2025-01-10 16:08:08 来源: sp20250110

  开放的校门洞见“大学之大”

  近日,随着全国各地省级两会的陆续召开,关于进一步打开大学校门的话题成为多地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据重庆当地媒体报道,重庆市人大代表、市侨联副主席邓明鉴今年带了20份建议,其中,尽快解除高校校园封闭管理,开放共享校园设施是他较为关注的领域。

  “开放”,成了近段时间高校的关键词。寒假来临,一些高校纷纷打开校门,以“主人”身份安排好了校园参观攻略、规划好了路线图,请出学生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大学文化与历史故事的讲解,让大学校园成了第二个文化大讲堂。

  越来越多的高校打开校门迎接八方来客,校园游与“火爆”“火热”等形容词连接起来。不过,校园毕竟不是公园,有了“攻略”的参观是否会成为校园一日游?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是否会成为网红打卡地?如何让大学文化之旅更加有趣又有料?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采访。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很多人的向往之地

  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清华大学西门。北京的冬天,9点钟的阳光刚刚能驱散寒气,校门口就因为多了不少由父母牵着的中小学生而热闹起来。记者看到,不少孩子正拿着身份证经闸机刷脸通过验证进入校园;进入校园更早的孩子和家长已在“二校门”“打卡”留念,在多条校园道路上,有家长带着孩子骑起了单车……

  “带孩子来清华就是想要激励一下他,让孩子见识一下中国最好的高校是什么样子。”北京家长王芸(化名)说。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很多人的向往之地。进一步打开大学校门,成为很多人的期待。

  2023年8月底,《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就显示,超九成受访者支持大学对社会公众开放,其中79.7%的受访者支持大学有限开放,需要对入校方式、时间等加以限制。75.4%的受访者期待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社会互通共建,在校学生期待的比例更高,为81.9%。

  教育部办公厅在2023年发布了《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协调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开放共享学习和教育资源,服务城乡社区居民学习。鼓励推动高等学校等向社会开放参观。

  不久前,教育部在对一份全国政协提案的答复中也明确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地向社会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而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高校开放有着更深层的意义:校园实体上的门,实际上也是办学理念和精神上的门,封闭的大学环境,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健全国民精神都是不利的。“大学的讲座、图书、运动场地都应该跟社会共享,现代大学,最关键的就是要面向社会,与社会有更多的交往。”

  不再“孤芳自赏”已经是很多高校的共识。

  “我们结合校园标志建筑、经典点位,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主题路线,每条路线都包含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塔湖图’(北京大学校园内3个著名地点的概括,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记者注)。”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综合办公室主任王丽雅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寒假期间,北大的未名湖冰场也面向校外游客开放,校外游客入校后,可通过“北京大学App”预约进入冰场,尽情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

  而在爆火的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了不少游客必选的“打卡”地。在开放的校园里,14850平方米冰场向社会开放,近百封“上过天”的邮品正在航天专题集邮展展出,模型实物、互动体验等新玩法安排在了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哈工大中心。

  “个人来参观不需要预约。”哈尔滨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该校航天馆最近一周每天参观量平均突破5000人次。

  “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好大学。”据媒体报道,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民革湛江市委会委员郑汉文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大学是校园不是公园

  “尔滨”继续火出圈,继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全面开放校园后,黑龙江两所高校也有了新动作:黑龙江大学全面开放博物馆,狍头帽、鱼皮衣、桦皮船、金代铁器等历史文化名人真迹向社会开放;哈尔滨医科大学也在寒假期间开放校园,带领游客参观校史馆、人体标本展厅、医学形态学实验室等地。

  越来越多的高校校门打开,一座座历史建筑、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也揭开了神秘面纱。不过也有不少人担心,清静的大学是否会成了网红打卡地?大学校园毕竟不是公园,人们对在校园的游览更加期待获得历史或文化内容的“加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次打开校门,不少高校都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在如何让校园游览更能发挥教育功能上下了不少功夫。

  进入高校参观游览者,中小学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为此,清华大学校史馆寒假期间特别增设户外专题展览,同时在校史馆南门广场推出4个对中小学生富有教育意义的专题展,每周更新一次。

  “清华也是一个艺术教育的大课堂,向公众开放后,会充分发挥文化传播、以美育人的功能。”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林叶青告诉记者。清华大学艺教中心将继续邀请艺术院校或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开设讲座和课程,组织高质量活动,引进高水平演出,传播艺术理念、展示艺术作品、营造文化氛围。

  清华大学的对门邻居——北京大学同样也做了精心的准备。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这些也成了北京大学在设计参观游览线路时最强大的精神内核。

  “突出标志性精神地标、差异化特色景点、典藏款打卡地点,设计红色党史学习教育、金色文明传承、青色生态发展、绿色国防励志、蓝色生命健康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特色路线,”王丽雅说,学校还让一大批能够讲好北大故事、弘扬北大精神的北大学生和辅导员组成“思政导学岗”,通过“一学一讲一阐释”“一看一唱一联颂”“一谈一悟一奋进”为游客服务。

  “要让每一位来到北大的朋友近距离感受、沉浸式体悟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常为新’的精神品格,在‘一塔湖图’和草木砖瓦中收获感染、汲取力量,真正实现文化的浸润、心灵的滋养。”王丽雅说。

  1月20日,北京市八一学校180余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在导学助览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北大。在燕南园的青砖小屋前方,志愿者讲解道:“燕南园54号,见证着洪业为早期国内古籍史料检索事业砥志研思;燕南园55号,见证着陈岱孙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白首穷经;燕南园56号,见证着周培源怀揣科学救国的志向苦心钻研;燕南园57号,见证着冯友兰为打开中国哲学的大门笔耕不辍。”

  行至李大钊铜像前,一群孩子系着红领巾合影留念。

  在王丽雅看来,校门打开后,希望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校园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不只是“到此一游”,更要“终生难忘”。

  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表现在知识传授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打开校门会“增加管理难度”“影响教学秩序”成了部分高校的顾虑所在。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虽然绝大部分游客在参观大学校园时是文明有序的,但也有个别游客把高校当成一般性的景点。

  新冠疫情之前,几乎每年春天都会有大批人群涌入武汉大学赏樱,不仅校内人满为患,还有人摇晃樱花树,甚至站到樱花树上拍照,有人调侃“每到春天樱花树上开满了大妈”,导致“樱花节”变为“樱花劫”。

  一名高校学生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游客进入校园确实产生了一些乱象,比如家长带小朋友走进宿舍楼、游客随意骑走没有上锁的自行车、乱扔垃圾等。

  有不少专家表示,为保证教学秩序和科研安全,高校内的一些特定场所不对大众开放,或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也很有必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苏州大学官网上查询到,该校发布的公告中明确提出,为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正常进行,校园开放期间校内教学、科研、办公楼(馆、室、所)、运动场馆和学生宿舍等场所谢绝公众参观。

  “大学的教育功能不是仅仅表现在知识传授上,”储朝晖说,大学有社会责任、有教化功能,进入校园就会受到熏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共享也要守规矩,公众进入大学校园后应该遵守哪些规范,在不同场所应该遵守哪些规则,这些也应该是大学要承担的教育责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校园开放更加安全和规范,不少高校正在努力让学校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例如,北京大学正在自主研发出入校服务平台,主要服务于各类参访人员便捷入校。为避免因假期参观高峰造成的校门拥挤,北大已经优化了专用入校通道,东侧门北侧还规划了一片可停放10余辆机动车的停车区,地面上标识有行车方向和分割线,以达到“顺向可通行、落客即驶离”的作用,团体游客可以从这里下车、核验身份。

  清华大学也将完善入校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各类入校报备系统;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清华将每个开放日可预约时间段调整为8:00-11:00、13:00-16:00,将接待游客入校时间每日上、下午各提前一小时;此外,清华还优化了车辆入校方式,加强校门区域的疏导管理,减少拥堵和排长队现象。

  南京大学在其官网的公告中强调,个人和团队预约进校的数量预期将比暑期增加一倍以上,原则上各类车辆不得入校,建议大家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高校放开,当人们在讨论社会公众会从中受益时,身在校园中的大学生却觉得自己也是受益者。

  “在参观时,小朋友会问:卫星是怎么飞上太空的?卫星的返回舱上为什么会有一个大坑?航天员会不会有危险?”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2021级光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周铭是航天馆的志愿者,从2021年10月起,她就成为了一名航天馆的志愿者,要经常回答这样的问题。

  寒假期间,航天馆迎来了更多的外地小朋友,这位“老讲解员”选择了留校,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每当给这些小朋友讲解时,她都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也会因为自己的讲解不仅给小朋友解了惑,同时让他们对航天事业产生兴趣而开心。

  “大学要培养两种人,一是要探究真理,二是要解决社会问题,这两种人都是要深入自然或深入社会,”储朝晖说,如果在封闭的环境里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

  高校开放,正是让高校与社会产生了持续的联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杨洁 实习生 李思佳 吴家榕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