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1-11 07:10:10 来源: sp20250111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期,记者走访生产建设一线,观察各地的实践与探索,并采访一线工作者,听听他们对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一线讲述】

  攻坚克难建设智慧码头

  讲述人: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 修方强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自主创新,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新路上难免困难重重,但唯有不畏艰险逾越这座“高山”,才能促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产生质的变化。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在这座码头上,看不到一个工人,所有机械设备都在系统的调配下自动运行,生产作业的全流程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化。在青岛港三期码头的自主创新攻坚过程中,自动化轨道吊高效直流供电系统的探索让我印象深刻。

  传统的轨道吊都带着一个电缆卷盘,我们叫它“大辫子”。这个大卷盘直径6米,“驮”着400多米的电缆,寿命周期到了以后更换一次就要30万元。我们下决心把“大辫子”剪掉,前提是轨道吊直流供电技术必须过关,特别是大雨天必须安全可靠。

  去年6月初,第一批直流供电系统安装完毕,我们想测试雨天的性能,可老天就是不配合,一个又一个大晴天让人干瞪眼。在等待了20多天后,6月28日,天蒙蒙亮,我一睁眼看到窗户被雨水打湿,终于下雨了。我抓起衣服就往单位跑。经过一上午的测试,我们拿到了现场第一手数据,也发现了问题——大雨会使系统的绝缘阻值下降,导致断电,影响设备运行。为了抓紧调试,不能等雨了,得人工造雨。于是,码头上“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晴天里一帮人拿着水龙头追着轨道吊边跑边洒水,另一帮人就在“雨水”下忙活。最终经过反复专题分析、十余次方案优化,我们终于成功攻克了这个难题。轨道吊的直流供电系统运行后,设备重量减轻了10吨以上,设备运行能耗降低了4%以上,成就了又一个全球首创。

  这只是我们诸多自主创新工作的一个缩影。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之所以能够快速迭代升级,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让我国在自动化码头建设领域有了完全自主可控的整套解决方案。未来,我们将通过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山东港口青岛港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智慧绿色港口。

  传感设备彰显中国制造

  讲述人:重庆宸硕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主管 钟长志

  清晨,打开电脑查看传感器的测试数据是否正常,通过数据分析、搭建模型后发出指令,再来到MEMS(微机电系统)封测中心指导试验员封装调试产品……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这些都是我每天工作的必修课。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实验室就是我们的战场。

  如今,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在我看来,传感器不只是一个元器件,更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的关键核心和技术基础。

  我们团队所专注的 MEMS传感器,是采用微电子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出来的新型传感器,普遍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2023年,我们团队成功突破了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完成高精度MEMS谐振式压力传感器、高精度MEMS惯性传感器、高温高性能硅压阻压力传感器等三种产品研发定型,取得意向订单额逾千万元。

  在我们团队里,有一群对科研工作充满热忱的青年朋友,大家正向相同的目标努力——让更多MEMS传感器实现“中国造”!

  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

  讲述人: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詹东晖

  2012年,察觉到人工智能“春天”的到来,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孕育而生。从一开始,我们就坚定认为,在未来AI的大规模应用中,端侧智能是大势所趋,80%的AI计算将在端侧完成。因此,在潜心研发AI算法的同时,我们将另一半精力投入端侧能力的构建上。在端侧有限的算力上,如何确保算法的运算精度?端侧的成像,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光线环境?这些都是公司成立早期,我们“加练”的基本功。

  2019年,瑞为全流程刷脸通行解决方案全线应用于新开通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旅客率先提供了刷脸值机、刷脸安检、刷脸登机等一脸通行的高效乘机体验。有了这个成功案例,我们开始在智慧机场领域继续深耕。自助化是机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自助”不等于“智助”。例如,旅客登机并非简单的身份识别后打开闸门让旅客通行即可,现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非常规”情形,譬如无意识尾随、怀抱婴儿等。要想实现真正的智能通行,就必须让机器具备现场感知能力,既能防止尾随登机,又能对于无意识的尾随给出善意提醒。对于怀抱婴儿旅客,应能提前提示走人工通道。基于此,我们率先在登机门产品中引入先进的视觉大模型技术,用AI给登机门产品装上“眼睛”和“大脑”,真正实现在近乎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完成旅客的“智”助登机。

  人工智能可落地场景非常多,从挖掘客户痛点需求,到提供完整端到端的技术、产品、平台方案,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未来,我们将持续努力,让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

  气象数据服务全球用户

  讲述人: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李峰辉

  还记得2010年,我考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学习中,我了解到我国的气象数据国产化低,很容易受制于人。那时的我总想:我们中国要是有自己的全球气象服务网就好了。硕士毕业后,我进入航天五院从事卫星领域研究工作。我有幸担任中国第一颗地震卫星“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GNSS掩星系统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几十颗卫星研制工作。这些实践,让我的梦想逐渐清晰——用中国的气象数据为世界提供服务。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核心数据产品不能被卡脖子,我也暗下决心:要为研发中国的气象数据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我在天津大学读博士时,创办了云遥宇航。这是一家专业从事气象卫星载荷研发、气象数据采集、气象应用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艰苦的研发,2021年12月7日,云遥宇航成功发射了“天津大学一号”卫星。

  天津市政府和学校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鼓励我们大胆探索。今年伊始,云遥宇航已经实现了两次卫星发射:1月11日成功将3颗气象空间遥感卫星发射升空,1月23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成功将1颗气象空间遥感卫星发射升空。现在我们每天可生产超万条大气廓线数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商业GNSS掩星探测卫星星座。

  未来,我们计划在天津建立一个气象中心,用我们自己的数据,为全世界用户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

  技术创新释放强劲动能

  讲述人: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曲波

  我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就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利用在光电领域上的领先优势,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创新,针对电力检测、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研发了一些新产品。

  比如,我们与黑龙江省电科院合作,做电力运维的智能监控。以往电力故障检测大多采用进口便携式设备,低温环境适应性不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中使用几十分钟,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我们将多光谱智能巡检系统、高清视频与智能巡检机器人联合自动巡检作业成功应用于变电站的运维监控,双方以哈南变电站为实验基地,电力部门把各种故障信息反馈给我们,公司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的平台,将我们的优势技术跟电力部门的需求相结合,终于自主研发出低温条件下的电力检测设备。

  实验室里的新技术,只有进入企业、进入生产车间,变成新的产品进入市场,演变成新产业,释放出新动能,才能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黑龙江科教资源富集,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率不高。为此,我们成立了企业内部的研究院,搭建与高校教师的合作平台,针对企业的技术瓶颈问题,通过高校的科研优势补齐企业的短板。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离不开前端的感知探测器,首先要获取信息,再进行判断,相当于眼睛先看到,然后大脑去想、手去干。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前端感知+算法处理”。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助力更多行业升级换代。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雷柯、刘梦、刘艳杰、张士英、刘茜、董山峰、马跃华、张国圣、李宏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晖)

  《光明日报》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