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3:53:03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社 成都10月24日电 (单鹏)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何找到新的传播方式和创新元素,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上世界舞台,把精彩故事传遍世界角落?24日,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平行分论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传承与创新”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探讨。
国际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人类历史,国际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促进彼此更好地了解。”欧洲著名汉学家、比利时根特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系终身教授巴得胜在视频演讲中表示,许多关乎全人类的问题需要互相帮助与协作,而国际文化交流正是人类互相帮助的基础。
“传统文化在传播中活着,惟有传播,才有文化之间的相遇与交互作用。”论坛上,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发表演讲。于丹表示,文化传播要以平等为先,尊重差异,站在世界文明体系中探寻中国文明的话语;创造文化间可交流的话题,在具体比较中消除成见,建立文化信任;寻求具有故事性、传播点和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元素,结合当代故事,找到情感共鸣;重视年轻一代的文化兴趣、需求和期待,弥合“数字鸿沟”。
于丹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消除文化成见,推动文明互鉴。“华文媒体是中西方沟通的桥梁,跨文化交流是海外华文媒体可以做好的事情。他们不仅面向华侨华人,而且真正有力量去影响更多当地人士。希望海外华文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在故事中做到民心相通,用接地气的案例让中国人的价值观得到有效表达。”
如何在中华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中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林克勤提出“符号力”概念。林克勤建议,要把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国家符号来打造,建立国家符号库,把大熊猫、长城、故宫、兵马俑等文化符号打造为经久不衰、耳熟能详的,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强符号”。
大熊猫是独属于中国的自然文化符号。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历史系教授宋雅兰长期研究大熊猫对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作用。在她看来,大熊猫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情绪。通过大熊猫,海外受众能够更加了解中国在开展大熊猫繁育保护方面的工作,以及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努力。
长江日报高级记者、知名公共外交活动家余熙认为,部分华文媒体的传播手段仍然相对传统和单一。要加强传播手段与效能建设,细心研究受众需求,选准最具有新闻接收意愿的受众;突出地域特色,避免内容同质化,打造富于个性化的自采稿件。他建议海外华文媒体搭乘互联网快车,向着融媒体和新媒体方向转型升级;主动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舆论影响力,与当地侨界形成良性互动。
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传播内容要因地制宜。《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认为,海外华文媒体要采用国际社会所熟悉的表达方式,改善文风,实事求是,讲好小人物有血有肉的故事。他表示,很多海外受众希望了解当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为此要推广中国电视剧;中国网络小说变成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手段,要积极发挥网络小说的国际化力量。(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