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7:24:38 来源: sp20241216
2023年7月,南开大学发布计划:3年建设200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着力探索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一年过去了,南开大学在25个省区市建起乡村工作站90余个,先后派出200支队伍、近2000人次深入乡村一线服务。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教育何为、高校何为?南开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南开建立的乡村工作站,不仅是解决乡村振兴实践中‘真问题’的重要平台,更要成为南开智库下沉、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阵地。”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建设乡村发展动态数据库
去年暑假,南开大学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达成合作意向,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带领团队师生在迎新村开展可持续生计调研,深入全村200多户村民家中走访,全面了解村子的发展建设整体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迎新村面临多重生计挑战,需要充分利用土地潜力,进一步完善村庄的发展规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经济发展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徐虹说。目前,双方已着手共建小站稻产品创意开发孵化基地,并决定在迎新村建立常态化观测点,实时更新数据,确保后续工作有据可依。
专家教授奔赴一线,老师学生“串门走亲”,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经验。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暑假,南开师生面向所有站点开展第二轮全覆盖调研。除了收集相关数据外,还有针对性地形成了80余个典型案例,建设全国乡村发展的动态案例资源库和数据库,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师生“金点子”变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2022年起,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春国团队培育的高抗、高含量丹参品种“NK 1号”在甘肃省庄浪县韩店镇东门村开展田间种植试验,如今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10亩扩大到220亩。2023年,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东门村落成。
“科技助农,‘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一样重要。”这是王春国常跟学生念叨的一句话。4月种植,10月收获,在种植示范基地里,时常可以看到师生们与村民一起忙碌的身影。
一颗种子孕育一条产业链,一支服务队守护乡村“健康线”,一个镜头记录乡村文化建设。在庄浪的乡村工作站,师生们的身影进进出出,他们为庄浪打造从种子、种苗到智能化种植管理和最终药材质量检测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服务“南开大学—庄浪县电商运营中心”,带动农产品销售超过1000万元;成立学生医疗志愿服务队,开展集中问诊和线上远程医疗服务;拍摄《东门·耕读第》《东门·春联》等影像作品,助力庄浪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位于雷公山深处的贵州省雷山县南猛村,是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近年来,南猛村将苗族文化脉络融入乡村肌理,通过挖掘芦笙制作、苗族蜡染、酿酒、制茶等传统工艺,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破解同质化竞争,擦亮‘南猛’品牌?”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借用”人工智能开药方。“文创产品备受年轻人喜爱,所以我们提取出南猛独特的文化基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出更加符合南猛特色的作品,让现代和传统、文化和文创碰撞出新的火花。”南开大学哲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星辰说。围绕南猛苗族文化、特色产品和生态艺术,同学们不仅制作出帆布包、笔记本、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还完成了AI交互艺术、AI音乐和AI游戏等创意作品。
“南开师生这次轻展翅膀,将在南猛掠起一阵旋风。”农业农村部驻南猛村第一书记王越说。
将课堂搬到乡土深处
课堂的定义有多广,育人的舞台就有多大。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在山西长治,千年古县襄垣因地制宜,草莓、樱桃和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孙桂玲和学生们来到襄垣县时发现当地村民们还在使用传统玻璃温度计,依靠人工抄表的方式监测湿度和温度。“凌晨一点也得到大棚里记录数据”“效果也不好,病虫害还是很多”……村民们大棚种植中的烦心事,成为师生们记在心里的大事。
经过多轮实地考察与反复论证,孙桂玲团队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闭环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方案,并将智能传感器网络与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让智能化科技在泥土地里“大显身手”。
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这个大课堂上,永远不缺少研究课题。
“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是伟大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南开大学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按照师生科研报国‘桥头堡’、人才培养改革‘先头兵’、校地深入合作‘试验田’的定位,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为破解‘三农’领域难题提供更多南开方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南开力量。”陈雨露说。
(记者 刘茜 董山峰 通讯员 高雨桐)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