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1:31:58 来源: sp20250108
中小学课间“圈养”困局如何破解
近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热搜,课间10分钟消失问题引发社会关注。造成中小学课间变成“圈养”的原因很多,既有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也有老师下课拖堂等因素。其实,谁都不愿意看到处于活泼好动年龄的孩子们课间被“关”在教室里,那么,这个困局究竟如何破解?
问题1
学校之所以不让学生在课间下楼或者出教室,主要原因是怕学生打闹造成意外伤害。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不可以想办法解决呢?
家校“双向奔赴”重现课间美好
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校长 牟成梅
“从前车马慢,课间满场飞;而今车马快,课间不够上厕所。”近日,中小学“课间静悄悄”“课间圈养”“消失的10分钟”等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分析课间学生的“行动图鉴”,我们会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虽然也存在一些客观原因,但校方更多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于是,有学校或班级会“约定”:除了上厕所,尽量不出教室、不串楼层或不出教学楼。渐渐地,课间“被消失”了。确实,因为课间活动引发的学生“磕碰”问题经常发生,虽然有校方责任险,但是在处理过程中不少学校都遇到过类似事件引发的家校矛盾,孩子遭罪、家长抱怨、学校憋屈……
可见,对于课间10分钟,家长有诉求、孩子有期待,但学校有顾虑。面对这种情况,近来我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做了一些访谈,也在学生中做了点儿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就“正常的课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基本可以有这样三个共识:首先,孩子们需要课间离开座位活动活动身体,学校保证了每天一节体育课和每天锻炼一小时,课间不是必须到操场活动;其次,虽然课间不能“圈养”,但也还是需要老师有序组织;再有,小伙伴之间无拘无束的自然交流也十分必要。
只要有共识,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学校治理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确实不能“以安全之名”而因噎废食,学校的着眼点不能是“不出事”且“管理方便”,而是需要综合施策,合理引导,让学生和家长都成为保障课间有序有益的重要成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尝试改变现状:
第一,引导孩子学会“10分钟的社交”。课间10分钟孩子们除了需要解决如厕问题,实际上,这10分钟也是孩子们的“社交时间”。所以,老师可以教会孩子们在尊重他人与遵守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引导小伙伴之间无拘无束进行交流。
第二,教会孩子们一些适合在教室和教学楼公共区域玩耍的游戏。老师可以教孩子们玩一些对环境要求不高的“怀旧小游戏”,比如抓拐、翻绳、跳房子等,既能活动筋骨,也不至于有伤害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第三,课间活动需要在学校有序引导下开展,并确保学生的选择性,避免陷入另一种“被组织”的状态。课间,与其让老师们守着每间教室,还不如安排部分老师每人带一个游戏小组,让学生自愿选择喜欢的项目跟随老师一起做游戏;或者在楼道拐弯处和上下楼梯口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安排老师引导维护秩序,尽可能保障愿意自己放松的学生自由活动的安全。
第四,加强沟通,形成协商共治。学校一定要与家委会就“正常的课间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甚至包括如何看待和处理课间出现的“磕碰受伤”等问题进行充分调研、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并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等渠道传递给全体家长,在家长中形成相对积极的氛围。一旦出现问题,特别是出现家长与家长之间有意见分歧的时候,除了家校协商还要通过法务合理合规处理,也可以请家委会从中调停。
或许以上建议不能保证孩子们在成长中一定能避免“磕磕碰碰”,也无法阻止处理问题时可能存在的分歧出现,但是,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需要家校“双向奔赴”,只有这样,学校的顾虑才能减轻,家长的诉求才能满足,孩子的期待才能实现,课间10分钟的美好才能重现。
问题2
下课拖5分钟,上课早2分钟,只有3分钟的休息时间,站起来伸个懒腰喝口水的工夫又上课了,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是一些学校的真实写照。学校能不能要求老师下课不拖堂、上课不提前?
老师需要提高课堂的效率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副校长 杨亮
在中小学教育中,课程安排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内容。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课间10分钟正在逐渐消失。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拖堂或者提前上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有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做到“备教材”与“备学生”的统一协调,也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课堂进度过慢,以至于不得不拖堂或提前上课。
第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有的老师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者对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过度依赖,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第三,课堂管理不到位。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不够严格,课堂纪律松散,导致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了授课进度。
课间10分钟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恢复精力的时间,还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机会。如果任由课间10分钟被占用甚至消失,学生得不到充分休息和放松,会造成疲劳累积,学习效果下降。与此同时,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因为长时间学习会令学生感到疲劳,容易出现身体不适、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此外,学生还可能失去与他人建立友谊和合作的机会,导致社交能力发展受限。
针对一些老师拖堂、提前上课的问题,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尝试以下解决办法:
第一,提高备课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学习和探究。
第三,加强课堂管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加强学生管理,确保课堂纪律良好,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总之,解决老师拖堂、提前上课的问题,需要学校从多方面入手,既要求教师统筹协调好“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又要求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每一堂课的效率,确保每堂课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课间10分钟得到有效保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问题3
课间只有10分钟,有的学生会懒得走出教室。学校该怎么想办法将学生吸引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呢?
设计特色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
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校长 李晨辉
课间10分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体育活动,很多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每当在课间看到学生们生龙活虎地踢毽子、跳绳、打篮球,一派朝气蓬勃,我就觉得这才是学校该有的样子。
在我看来,学生参加课间体育活动除了能够锻炼身体,还有很多好处。
首先,有益于心理健康。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们可以释放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从而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运动中的快乐和成功感还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此外,通过团队、班级、年级运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合作、竞争和公平竞赛的原则,这对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许多研究都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运动可以增加大脑中的血流量,促进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从而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此外,定期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任务,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感。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体育活动是一个极佳的社交场所。在课间、大课间、课后服务活动的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结识新朋友,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问题。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良好习惯。通过学校课间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为未来的运动生涯打下基础。定期的锻炼,可以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双减”政策落实,健康理念、体育锻炼应该被各学校重视起来。为了让学生走出教室,我们学校已对课间、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的体育活动进行了规范,并推出了一些举措:
第一,提高干部、教师的认识,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学校教学常规明文规定禁止教师拖堂,保障学生休息的权益。我们学校校章中明文规定,要合法保护学生合理休息的权利。同时,开展了干部、教师做一日学生体验活动,加强干部、教师对学生校园生活的感受与理解。
第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走出教室,尽情玩耍,放松心情。学校安排了学生监督员,每到课间,会检查各教室是否开窗通风,还会督促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各种活动,缓解视觉疲劳,降低近视眼发病率。
第三,将大课间、课后服务与课间10分钟统筹使用和设计,其中,课间10分钟完全由学生自由支配,可以打球、做游戏,也可以晒太阳、放松心情。大课间和课后服务时间为有组织、有设计的体育锻炼时间,包括做操、跑步、跳绳、打球,以及举办各种小型比赛、嘉年华等活动。
第四,建立以校级干部为组长的管理办公室机构,分学段、分年级管理,体育等具有特长的教师分项目指导,班主任主抓,科任教师辅助,学生人人参与,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第五,根据年龄特点,将体育活动与德育、健康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阳光一小时”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小学部开设了花样跳绳、跳房子、投沙包、推铁环、抖空竹等游戏类活动;初、高中安排艺术类活动,包括初一的安塞腰鼓、初二的旗操、高一的军体拳、韵律操等。此外,初高中还开设了技能类项目,如足球、棒垒球、拔河、篮球、羽毛球等。
事实证明,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分析与对策
明确界定课间安全责权边界是关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消失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学校过大、校舍设计不科学、未给每个班学生预留就近活动的空间等,但主要和根本性原因是对学生安全管理设置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校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管理与处罚权的边界不明晰,在不少情况下,一线教师的管理权不足以承担其所需要负担的责任,责权不一致,除了严管别无他法。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最省事,最终限制学生活动,挤压了学生的课间活动。
要让中小学课间重新活跃起来,必须在清晰责权界定基础上,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首先需要清晰划分政府与学校之间的责权边界,该政府负责的不由学校负责;该给学校的权利政府不越权发指令,确保学校是责权一致的有限责任主体;其次要明确划分学校与在其中任职教师的责权边界,不能要求教师担负超出其权力范围的责任,不能在责任追究时单纯地让一线教师“背锅”;再者需要明确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责权边界,遇到具体事件,需要根据客观、公正的调查确定各方需要担当什么责任,担当多大的责任,不能未经深入、全面、公正调查就做出处罚决定。
学校是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方,但不应是“无限担责者”,学校的责任边界清晰,安全纠纷就会减少,因此急需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边界,确立保障学生课间10分钟活动权益的强制性制度,还要有具体细致的可操作规则。
为确保课间学生的活动,我提几个建议:
一是划出轻微伤害的免责范围。学生天性好打闹嬉戏,家长普遍要求孩子在校绝对安全是难以保障的,强调百分百的保障就必然催生“不出事为主”的管理模式,外化成课间10分钟消失。划定轻微伤害的免责范围事实上是增强学生自己对自身安全的责任意识,也为自主活动增大了空间。
二是严格限制巨型学校出现。超越适度规模的学校和班级是导致安全风险大大增加、就近活动场地大大减少的主因。不均衡则是导致巨型学校产生的根本原因,过于严苛的管理追根溯源是教育的不均衡,适度规模的学校才能让学生有充足的就近活动安全空间,所以必须从源头上切实落实均衡,将所有学校限定在适度规模范围内。
三是提升学校的规划建设的安全标准。在学校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要为每间教室预留就近活动空间,低年级学生不上楼,校园内的操场离教室不能太远,学校的场地设施定期进行常态化安全隐患排除,走廊与楼梯够宽,拐角处圆滑处理,增加防护设施,加强安全巡查,制止危险性行为,确保栏杆、门窗安全。
四是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可令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安全教育,增长学生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避险意识和能力,降低安全风险,可以大大减少课间10分钟发生危险的几率。
五是建立健全安全救助体系。除了追责以外,应急救治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医疗、救护、保险、社会赔偿等保障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就会减小。可推行商业保险机制,防范并降低校方可能承担的安全风险,使受伤害的学生和家庭尽快获得救助。
六是加强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安全上的协调与合作。保证孩子享有课间10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相互监督,携手合作。发现安全隐患,教师与家长可以及时相互提示或告知孩子,家长要对孩子在运动过程中难免的磕碰多一些理解与包容,信任学校和老师,出现问题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权。
七是可以开发一些适合课间活动的形式与项目。没有条件保障学生课间去操场运动的学校,可以在楼道里设置走迷宫等益智游戏,或让学生为自己种的小植物浇水、松土,配徒手玩具箱、涂鸦墙、棋类或手工类活动空间,设立攀爬架、沙坑、仰卧起坐、跳格子等体育设施,各校可以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同时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如果仅从管理本位出发,看到的都有风险;必须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到课间10分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设法解决各种问题。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