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4:05:29 来源: sp20241224
11月8日,著名军旅作家凌行正老人,将他的两部获奖作品《初踏疆场》《九号干休所》的手稿及新作《战士与故乡》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凌行正,1930年出生于河南潢川。1949年高中毕业后,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感召下,他背上背包、穿上草鞋,踏上疆场。他扛着钢枪、背着米袋子、挎着水壶,在烈日下、在风雨中饱尝了“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的苦和乐;在艰苦的行军征途中、在向死而生的激烈战斗中体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和牺牲。也是在战火的淬炼中,他的人生信念和文学修养得到了升华。他常常在战场上背诵古诗句来鼓舞自己和战友们的斗志;也在坑道里、在炸毁的残垣断壁旁、在敌机轰炸的间隙,掏出口袋里的笔记本,书写心中的诗。
凌行正不平凡的战斗经历,成了他军事文学创作的素材。他先后出版了“军旅青春三部曲”《初踏疆场》《铁血记忆》《感念西藏》,诗集《高原短歌》,散文集《关山情》《江河赋》,长篇小说《九号干休所》等作品,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文学类一等奖等。
在耄耋之年,凌行正又奉献出自叙体长篇小说《战士与故乡》。这部作品既饱含乡愁又有战地风情,充满着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深沉的爱,彰显出一名老战士的家国情怀。
捐赠仪式结束后,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人员陪同下,凌行正和家人一起参观了“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展览共展出巴金《赴朝日记》手稿原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复印件等200余件文物。
参观中,凌行正不时谈起自己与魏巍等作家的交往。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抗美援朝战场。凌行正回忆起停战的那个夜晚,他和战友们一起爬上山头,高声呼喊“祖国,我们在这里”,那是战士在胜利后的无限自豪,是对祖国母亲最深情的告白。
在看到展柜里的《志愿军诗一百首》时,凌行正无比激动,当场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自己收录在这本书中的诗作《纪念章》:“当西部战线推过临津江/我们吃完最后一块干粮/阿玛妮在坍塌的屋檐下/扒出一罐黄豆送到我们伙房/当我在金城川畔中了流弹/阿玛妮撕破长裙为我裹伤/我一直珍藏着这片裙布/那上面交织着多少慈母心肠/今天,我们依依惜别/你又在我胸前别上纪念章/阿玛妮啊/我怎能抑制住热泪流淌/这玫瑰花一样的绶带/是我们鲜血凝成的结晶/这银光闪闪的纪念章上/镌刻着你两国儿子的形象……”
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凌行正感慨地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指明了创作的方向和原则,那就是一定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劳动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生活、去写作,这是真理!”无论战场、阵地、岗位如何转换,他始终倾情抒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王军)
(责编:薄晨棣、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