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0:21:19 来源: sp20241125
走过不平凡的2023年,中国经济在砥砺奋进中迎来2024年新开局。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一个共识更加清晰: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突围向上的根本出路,也是需要迈过重重难关的艰辛道路。
深刻阐明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明前进方向。
开年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各地各部门抢抓机遇奋发作为,亿万人民同心协力,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信心向前进。
稳中求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气象
春节将至,各地年味儿渐浓。
在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云开广场,人们在年货节活动上选购商品(2024年1月20日摄)。新华社发(袁福洪 摄)
陕西,上新千余项春节主题活动,为四海宾朋送上文旅“大餐”;
广东,推出逛花街、看大戏、游乐园等系列活动,发放超千万元文旅消费券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黑龙江,“尔滨”热度还在扩散,春节假期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十余倍,各大冰雪景区人气旺盛……
游客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游玩(2024年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新年伊始,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出现,人流物流涌动,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五个必须”深刻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把这一条放在首位。
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开创新局。
稳中求进,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
1月2日,沪渝蓉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沿江高铁合武段)开工建设。这一全长约36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线路建成后,将在合肥至武汉间形成新的高铁大通道,进一步完善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
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1月以来,诸多重大项目建设纷纷启动:京津冀地区最大高铁盾构隧道开始掘进;国内首个陆缆穿海工程在浙江舟山成功敷设;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在四川开工……
2024年1月18日拍摄的盾构机始发现场(无人机照片)。当日,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始发,标志着京津冀地区开挖直径最大、掘进距离最长的高铁盾构隧道正式开始掘进。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着眼持续稳定和扩大消费,商务部把2024年定为“消费促进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打造更多商旅文体融合消费新场景。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促消费,力争消费市场首季开门红。
正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传递更多积极信号:各地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抓手,持续夯实稳的根基、蓄积进的动能。
以进促稳,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月17日,辽宁沈阳召开储能大会。44个新能源产业项目现场签约,助力沈阳打造“储能之都”。
“必须打破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老旧、新动能不足的被动局面,才能走出过去发展的瓶颈,赢得全面振兴的未来。”在这样的共识之下,辽宁努力做好结构调整大文章。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结构”二字,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的一个关键词。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系列新动作,驱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助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加快释放家居消费潜力;推动贸易结构转型,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助力产业“向绿而行”……
锚定高质量,更要在关键处发力——
2024年首个工作日,在福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吸引大批企业参会。
同一天,江苏南京举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宣布将构建“孵化培育服务平台体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梳理多地多部门的2024年发展任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高频出现。一场场会议召开,一项项举措落地,持续培育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的沃土,着力提振广大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司(企业)债券市场正式开市。这是北交所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对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司(企业)债券市场开市仪式现场(2024年1月15日摄)。新华社发(史丽 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
习近平总书记1月1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共识在凝聚,行动更坚定: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优化金融生态,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确定性,也是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向新而行——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塑造发展新动能
2024年新年第一天,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启程,开启商业首航。
2024年1月1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启商业首航(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历经八年科研攻关、五年设计建造,“爱达·魔都号”标志着我国在邮轮制造领域的全面突破,更印刻出大国制造转型升级、攀高逐新的足迹。
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唯有创新才能赢得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至关重要的位置:“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保持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从中央到地方,上下齐心,着力培育和激发新动能,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月6日,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在大国争锋的量子科技领域,中国按下发展“快进键”。
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2024年1月6日摄)。新华社发(量子计算芯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供图)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九项重点任务的第一位。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拔节生长,向新而行。
1月20日,首台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在广州发布。在具有极高技术门槛的透射电镜领域,我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从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实现首飞到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成功发射,今年以来,一个个重大项目传来捷报,正是坚持创新、久久为功的生动写照。
开年即开跑,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谋新策、出实招:
老工业基地长春,重点布局航空航天及应用、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氢能和新型储能等领域,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制造业新秀安徽,加紧建设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
创新高地浙江,正推动“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
“新三样”出口额首次破万亿元,178家国家高新区星罗棋布,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试验验证平台成为引领带动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制造业努力向上的背后,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空间不断拓展。
提升产业体系质量,才能让中国经济韧性更足、底盘更稳。
打开“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一系列联合攻关需求映入眼帘,领域涵盖合成生物学、复杂工业场景机器人系统等众多未来产业。
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对长三角多个产业链协同发展进行全面梳理(2024年1月10日摄)。新华社发
企业提需求,政府搭平台,既攻克技术,又带动应用。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刘晋元说,长三角三省一市累计发布“企业出题”的48项重点揭榜任务,全国揭榜单位数量超过380家,用一张张“创新榜单”加快推动产业链发展。
当前,产业体系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找准关键环节、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攻关。
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2024年将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实现“化点成珠、串珠成链”。
更大力度为经营主体减负。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2万亿元。新的一年,财税部门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环境。从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到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不断深化改革向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发力、聚力。
不可否认,我国经济仍处于恢复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庞大的市场、完整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劲支撑,蕴藏着无数创新力量。
“牢牢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让经济增长动力更加充沛。”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说。
利民为本——在解难题补短板中增加民生新获得
新疆和田,种植基地内,一棵棵红柳迎雪而生,昂然挺立。
红柳可以防风固沙,根部接种肉苁蓉还能带来额外收入。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种植大户图尔洪·买提塞地2023年在自家地里接种了肉苁蓉,一年收入超过30万元。“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被列为新一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一。
1月下旬,浙江杭州市迎来了短时的降温,但位于拱墅区的浙工新村工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桩机声此起彼伏,水泥搅拌车进出不停,挖掘机挥舞铁臂有序作业……整片工地处于桩基阶段,预计将在春节前完成打桩。
这里曾是浙江工业大学宿舍楼,房龄超过40年,危房安全隐患大,居民们的改造意愿强烈。经过多方一起努力,浙工新村城市危旧房有机更新(试点)项目于去年年底开工,昔日危旧小区正在重焕新生。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1月15日发布,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从优化助餐配送、挂号取药等服务,到打造一批让老年人放心消费、便利购物的线上平台和线下商超,再到更好满足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等需求,意见的落地实施,将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在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道三眼井社区长者饭堂,工作人员在给前来用餐的老年人打饭(2024年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一老一小”,牵动亿万家庭,关乎民生福祉。
2024年,将继续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3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的优惠政策。税收负担更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更高。
一枝一叶总关情。翻开各地的2024年“民生清单”,一项项推动共享发展成果的举措温暖人心:
云南昭通提出,特困、孤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三类对象”等特殊人群实现“昭通惠民保”投保全覆盖;
福建南平提出,对企业吸纳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就业,按每人1500元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2024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启动,上海、济南、青岛、福州、长沙等城市已有一批项目开工。
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每一件都不是小事。
从一个个民生“小切口”进入,将重大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打好民生保障仗,才能支撑起群众“大幸福”。
破浪向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竞争新优势
新年以来,一批中外合作新项目密集推出——
1月20日,一艘满载智利车厘子的冷藏货船漂洋过海,抵达上海外高桥码头。这也是国内水果进口商鑫荣懋集团与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合作的开年首单包船业务。
在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进货商在查看智利进口车厘子品质(2024年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近日,跨国公司江森自控与中国本土磁悬浮高速旋转机械领先企业飞旋科技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专注推动暖通空调行业的创新与减排。
日本经济界访华团、世界银行执行董事访问团……近期,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负责人纷纷到访中国,看好中国市场、深化务实合作。
“中国是强生全球业务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全球创新战略市场,强生公司愿持续扩大对华投资。”强生公司执行副总裁温格尔说。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沪苏浙的水上交界处,地跨3个省级行政区的标志性建筑——方厅水院的施工正在推进。三地一体化审批,建设单位只需准备一套资料,跑一个部门,盖一个章。
围绕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有更多先行先试:宁夏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江苏深入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京津冀三地研究制定京津冀区域内统一的经营主体信用监管地方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经济活力”。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在高水平开放中更好实现合作共赢。
1月11日起,北京首都机场等枢纽空港口岸,24小时直接过境的外籍人员可免办边检手续。
当天,国家移民管理局正式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更好服务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时,要求“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提出“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并强调“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自主权,支持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1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对外发布。
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抓好“稳外资24条”,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一系列务实举措,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信号更加鲜明。
当前,政企合力鼓足劲,千方百计拓市场、促合作:青岛组织企业赴德国参加法兰克福家用及商用纺织品展;温州启动百团千企出海拓市场增订单行动暨香港玩具展首发团;西门子能源支持广州供电局建设绿色转型变电站……
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
1月中旬,瑞士达沃斯。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的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上,“中国机遇”议题牵动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虽然未来几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将持续存在,但拥有14亿多人口巨大市场的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中国经济,不仅将更好造福亿万中国人民,也将持续增益世界发展,书写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文字记者:邹伟、韩洁、张辛欣、谢希瑶、叶昊鸣、潘洁、魏玉坤
视频记者:房宽、高铭、姜明明、何山、阿曼、何春好、贾远琨、狄春、程济安、杨子春、刘海、朱晓光、李帅、张宇琪、有之炘、黄安琪、岑志连、佘灵、曲磊(实习)
海报设计:赵丹阳
编辑:杨文荣、张爱芳、王秋韵、唐兴、郝晓静、贾伊宁、宋为伟、逯阳、施思思、王浩程、郭洁宇
统筹:何雨欣、周咏缗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