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推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4-12-27 16:27:30 来源: sp20241227

原标题:以系统观念推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聚焦落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任务,高校应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协同性,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素

学科、课程、教师、教材等均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素,育人要素优化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在学科方面,高校需坚持分类特色发展,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要从建设一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出发,谋划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内容和举措。同时,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强化使命驱动,持续提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当前,交叉学科领域已成为创新策源地,高校应以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设立集成多个学科的特色培养项目,以开放融合、兼容并蓄的理念设计培养方案、让学生建立知识关联,促进知识迁移,具备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在课程方面,既要强化学科基础知识传授的完整性、递进性和扎实性,重视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重要基础课程方向的学习成效;又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所需知识体系为基本逻辑,打造紧跟科学前沿、紧盯技术进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高校可探索以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

在教师方面,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教师教学科研各环节,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培育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支撑。要引导教师树牢“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培养教师扎实深厚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善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助力潜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此外,当前高校教材还存在知识陈旧、内容脱节等问题,应注重本土教材的及时更新,适当引进国际经典原版理科教材,打造原创性、前沿性、高水平精品教材,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统筹联动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可从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打好“组合拳”,强化统筹联动。

在目标上,要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首先要凸显个体价值的核心地位。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激发每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通过因材施教及个性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和自主发展空间,最终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同时,要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紧密结合,确保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国家急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贡献力量。因此,要制定既符合个体成长规律又满足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引导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在专业领域内追求卓越,更要将个人发展融入科技强国建设。

在内容上,要突出知识、能力与素养相融合。高校既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强化跨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等,又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高尚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奋斗的精神等方面进行课程内容优化和方式创新。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促进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在评价上,要体现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统一。显性评价以其结果性指标的可操作性,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清晰的评价标准和目标导向。而隐性评价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全面展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特征。二者互促,不仅可优化评价效果,还可避免同质化竞争,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丰富、立体的评价维度。此外,评价过程也应体现动态性和发展性,既要立足现在,又要放眼未来,形成选拔、培养、使用、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

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良好生态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强化内外联动,通过“大中小”培养贯通、“政社企”协同联动,建立体系开放、资源整合的共育生态。

纵向上,要畅通高校与中小学段衔接。教育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贯通性的系统化链条,大学、中学、小学教育虽然处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但它们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可以形成优势累积效应。为此,大中小学要突破条块化、离散化问题,达成有序进阶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形成密切联动的追踪系统、反馈机制等,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政策,在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循序渐进地获得体系化经验、知识和能力的同时,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有序衔接和协同联动。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借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验,从搭建沟通渠道到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平台,与中小学形成培养联盟,提前介入拔尖人才培养过程。

横向上,要深化校外资源赋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校内资源整合是基础,家庭、社会等校外资源则是重要支点。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家庭要增强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持续成长奠定基础。政府和社会要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社会制度和环境,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要强化校际合作、校地联动、校企互动,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重点科技企业紧密协作,打造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凝聚各方资源,形成多方参与人才培养的聚合效应。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