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国际大学城的“中国之家”

发布时间:2024-12-27 13:10:05 来源: sp20241227

  从高等学府林立、文化气息浓郁的巴黎拉丁区乘快轨B线南下,10分钟便来到位于14区的巴黎国际大学城,这里是在法留学生心仪的国际宿舍区。2023年,“中国之家”在此落成揭幕。这座又名“和园”的中国宿舍楼为大学城首次注入中国建筑艺术元素,打开一扇体味中国“和”文化的轩窗。

  面对大学城正门的小广场一侧,矗立着一座人物雕像,纪念的是大学城创始人安德烈·奥拿拉。上世纪20年代,法国政治家奥拿拉和工业家埃米尔·德奇·德拉默尔特商议在拉丁区以南修建一片花园住宅,为各国贫困学生提供居所。当时,欧洲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奥拿拉向国民议会提出议案,希望通过建立大学城,聚集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增进交流,促进友谊,成为和平使者。

  议案通过后,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宿舍楼拔地而起。如今,大学城拥有40余座以各国国名命名的宿舍楼,共约6000间宿舍,每年接待1.2万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寸土寸金的巴黎,这里俨然一座“城中城”:宿舍楼大多由对应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运营,除了住宿,物美价廉的学生食堂、典雅的图书馆、林木葱郁的公园和完善的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展示不同国家文化艺术的活动亦时常在此举办。

  大学城内宿舍楼的建筑形式不拘一格,各国建筑师在这里一显身手,甚至将其作为先锋实验场。在大学城东区,一座水泥色4层建筑看起来并不显眼,在当时却是划时代之作。这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瑞士楼”,于上世纪30年代初建成,是最早的一批宿舍楼。这座建筑诠释了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和屋顶花园,开启他对集合住宅的探索之路。

  不少宿舍楼具有鲜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比如,“东南亚学生之家”的栏杆纹饰仿照越南古建筑的图案,“日本之家”脱胎于日式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轮廓框架,“摩洛哥之家”的室内装修布满阿拉伯风格的纹样,“希腊楼”则令人瞬时联想到古老的帕特农神庙……在建造伊始,巴黎大学城的设计者们即提出,宿舍楼应具有各自国家的特色,令留学生虽身在巴黎,却仿佛在家乡。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已走过百年历史,中国目前是在法留学生主要来源国之一。长久以来,中国宿舍楼缺席大学城。在南京东南大学档案馆内,收藏着一幅中国学舍的设计图纸,这是中国建筑师虞炳烈在留学法国时的毕业设计项目。1930年,在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巴黎大学城中国学舍促成会呼吁下,大学城免费提供给中国一块建设用地。虽然项目最终未能推进,但透过泛黄的纸张,近百年前青年留法学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思乡之情依旧滚烫。

  2011年,大学城管理方发起“城市2025”项目,计划新建10栋楼房,并对园区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和园”便是这批新建筑之一。2019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赴法100周年之际,可提供300间宿舍的“中国之家”在巴黎国际大学城西南角破土动工,4年半后竣工。

  从设计之初,“和园”便力求融合东西方元素,结合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实心外墙由青砖砌成,与透风透光的玻璃隔断相互搭配,错落有致。远远看去,大楼青灰色的外观于素雅中自有一番别致,透着徽派建筑的文气。从侧面看去,又能看到奥斯曼建筑的影子。走进“和园”内部,围合式结构可谓福建土楼的变体,明亮的天井令阳光能够照射到每间房屋,连接各楼层的内廊步梯如同天桥,蜿蜒联通至屋顶庭院。置身于天台的东方花园,埃菲尔铁塔、拉德芳斯、蒙马特高地、蒙巴纳斯塔等巴黎地标尽收眼底。

  走在大学城内,时常看到各国年轻人结伴同行。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大学城不仅倡导了各派建筑艺术的对话,也践行着最初的文化交流使命。大学城规定,各国宿舍都需接收至少30%的外国学生,“和园”也不例外。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这座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建筑,将记录下“和合与共”的崭新故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4日 07 版)

(责编:乔业琼、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