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1:10:37 来源: sp20241121
天天学习 正是一年秋光好,岁物丰成谱华章。
30余场外事活动,1次地方考察,3次座谈,多封贺电贺信……金秋十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沃土,东方大国凝聚起推动世界共同繁荣的强大合力。
把稳思想之舵,方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一次考察,把脉定向。在赣鄱大地,从九江、景德镇、上饶,到南昌,总书记察实情、观发展、谋未来,叮嘱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
一条经济带,念兹在兹。近8年时间,主持召开4次专题座谈会,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擘画宏图。一句“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昭示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
一场盛会,全球瞩目。10年耕耘,“一带一路”倡议从“驼铃帆影”走来,带给世界无限可能,展现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国际合作平台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一句“这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责任”饱含“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的雄心与行动力。
央视网《中南海月刊》运用智能大数据,与您一起回顾金秋10月的中华大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奋进前行的脚步。
高频词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深邃思想与生动实践。央视网I学习数据库梳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10月重要讲话显示,“发展”“合作”“人民”等词持续高频出现,“一带一路”“文化”等词特别引人关注。
△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这是会前,习近平主席同出席高峰论坛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国际贵宾集体合影。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月18日,金秋北京用绚烂的色彩迎来了一场国际盛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新伙伴应约而来,高峰论坛期间及前后,习近平主席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4天、近30场双多边活动,真诚的对话、务实的举措中蕴含着“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的深刻思考。
151:41,这是此次高峰论坛与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数量之比;458项,这是论坛期间形成的成果总数;972亿美元,这是企业家大会上达成的协议金额……一项项数据令人印象深刻。
国际舆论这样评论:论坛的规模和成果都“超出了外界预期”,彰显出中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国家计划都会产生结果,但中国朋友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习近平主席从来不是根据一时一事作决定,而是着眼未来作出长远考量,是真正的世界领袖,是坚定、冷静、务实、可靠的伙伴。
“一带一路”为什么能够成功?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讲的一句话给出答案:“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娓娓道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明确了新方向、擘画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铺就了一条互利共赢、繁荣发展的大道,助力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快了迈向现代化的步伐。面向未来,“一带一路”将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与共建国家携手描绘世界现代化的宏伟画卷。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时间的车轮行至今日,世界对经济复苏的渴望、对和平安宁的向往愈发强烈。从此次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和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世界看到了共建“一带一路”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更为重要的价值。
“文化”也是本月的重点高频词。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的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的轴线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从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到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到今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作出深刻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考越来越深入。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之理”,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始终饱含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央视网“智闻”系统提取分析10月全网时政新闻热点显示,“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一行”“习近平会见美国加州州长”“习近平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话题最受网民关注。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如何相处,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在会见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一行时,习近平主席再次表达了中美相处之道的中方观点:“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是机遇而非挑战。‘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
今年6月以来,拜登政府派出包括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在内的多位高级官员访华。两国接触在多层级多领域开展,舆论普遍认为这一系列中美互动交流释放出积极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本月习近平主席还有两项与“中美关系”相关的日程安排——会见美国加州州长、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在这两项日程安排中,习近平主席阐明了中美确立正确相处之道的重要性,会见纽森时,习近平主席还强调了发展好中美关系需要汇聚各方力量:“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推动中美关系止跌回稳,是当前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以实际行动为两国化解当前政治隔阂、构筑持久民间纽带指明方向。
本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相关话题热度也在网络上延续。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于10月12日专门在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是近8年来,他主持召开的第4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长江的保护与发展,总书记思之慎、行之笃。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市,其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全国“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所承载的,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答卷。
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强调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指出“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向沿江省市发出“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的强烈信号。
座谈会前,总书记在九江考察时登上琵琶亭,看到一幅今昔对比图:治理前,当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江上的采砂船、江边裸露的矿坑让青山挂白、长江蒙尘;而今,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尽收眼底。
这是长江之变的生动缩影。
在此次座谈会上,回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历程,总书记颇为感慨:“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观察分析央视网“I学习”数据库生成的10月关联图谱,九江、景德镇、上饶等诸多关联地点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本月的考察地——江西。
此次江西之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后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文化也是总书记此次江西考察的重要主题之一。在江西,总书记去了三个具有显著文化标识的地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
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五彩缤纷的陶瓷文化、矗立千年的传统村落……它们以不同形式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关注长江文化、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鼓励乡亲们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都传递出总书记浓浓的文化情怀。
△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江西上饶是革命老区,在位于上饶的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总书记得知当地发展特色旅游、茶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十分高兴。他饱含深情地说:“无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还是建设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老区人民都是我们最牵挂的。”
朴实亲切的话语,蕴含深深的为民情怀。
关联事件中,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均于本月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
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肩负重要使命。在两次谈话中,总书记对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寄予殷切期望”,并表达了对广大职工群众、妇女群众的肯定与关切: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首先要体现在亿万劳动者身上。”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妇女的作用不可替代。”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扎根中国大地、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新征程的万千气象,激荡着每一个梦想;奋进前行的中国,一路踏浪前行。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责 编丨李丹
编 辑丨孟利铮
视 觉丨张紫曦
校 对丨 刘禛 孙洁 宋春燕 范立君 梁雅琴 娄郝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