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部崛起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1-01 18:18:11 来源: sp20250101

  湖北:创新出动能

  3月下旬,湖北九峰山实验室外风和日暖、绿草如茵,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屏息凝神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作为湖北省十大实验室之一,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已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科研及中试平台,是湖北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载体。实验室主任丁琪超说,实验室有上百个项目在同时运转,既有联合研发项目,也有实验室基于发展愿景必须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

  近年来,湖北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增长、以动力变革提质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2023年,湖北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63家,新型研发机构达47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8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万家,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提高到65.2%。

  激光闪烁,一片碳化硅晶圆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切割,崩边在5微米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产化半导体晶圆激光切割机是我们联合九峰山实验室推动协同创新,实现高端装备国产化的最新成果。”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说,目前新产品已在九峰山实验室完成中试发往首家客户,未来有望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我们积极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找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马新强说,目前公司已形成“研发—使用—改进—成熟”的产品发展路径,加速了产品国产化替代进程。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卢军表示,湖北将围绕五大优势产业和九个新兴特色产业,以供应链体系升级带动产业体系升级,抓好已建供应链平台的高效运转,光电子、北斗等新的产业供应链平台组建,推动优势产业突破、新兴产业上量、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挖潜,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柳 洁)

  湖南:产业正升级

  生产一台全新挖掘机,需要多长时间?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6分钟。

  走进湖南湘江新区中联智慧产业城的智能工厂,操作工人刘尚福正操作遥控面板,“指挥”自动搬运机器人完成安装动作。“智能制造升级后,机器人成为主力,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总经理助理毛青说,在中联智慧产业城,工厂60条高度柔性化智能产线建成后,将实现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7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27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

  制造业是湖南的产业名片。近年来,湖南着力构建富有湖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取得明显进展。现代石化、绿色矿业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提质,全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2%;优势产业明显提速,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行业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聚集度居全球第一,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型显示“玻—屏—端”全产业链基本成型,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近4000亿元,长沙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构建起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鹏腾”生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80万辆。

  今年1月至2月,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装备制造业贡献突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9.5%。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雷绍业表示,湖南培育了3个万亿元级产业、16个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出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8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产业湘军”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新起点上,将立足湖南产业基础和优势,聚焦制造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4×4”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日报记者 谢 瑶)

  山西:改革迈新步

  经过5年试运行,山西电力现货市场于2023年12月22日正式运行,成为国内首个转入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这是山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将为其全面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作为能源大省,山西肩负着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等重大使命。近年来,山西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在深化改革方面,山西着力构建改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扎实推进国家赋予的试点任务和重点领域改革,推深做实小切口改革,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明显增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深化、产业转型促进机制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财税金融改革稳步开展……这些改革成果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在对外开放方面,山西将加快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出台了对外开放“1+N”政策体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23年,山西进出口额达1693.72亿元,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达717亿元,同比增长5.7%;吸引外资创历史新高,实际使用外资12.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41%,增速在中部6省排第1位。今年前2个月,山西进出口额达302.1亿元,同比增长26.8%,增速居全国第3位。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当前山西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关键期,面对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和挑战,山西提出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日报记者 李红光 梁 婧)

  江西:民生有温度

  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江西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前不久,江西省政府印发2024年民生实事安排方案,包括继续提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等10项内容,让民生温度真实可触可感。

  江西省省长叶建春说,去年,江西省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今年,江西省进一步优化调整民生实事办理方式,集中力量办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契合江西发展实际的10件惠民生暖民心实事,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3月10日,在贵溪市周坊镇神前村就业之家,村民郑华亮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办好了社保手续,并与韩亚半导体材料(贵溪)有限公司达成就业意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江西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尹建明介绍,江西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16条”、打造“5+2就业之家”,截至目前,江西已建成1万余家就业之家,为劳动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就业公共服务。

  启动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免备案、享受参保地同等医保待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居中部地区第一……2023年,江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2%、7.1%。

  家住九江市八里湖新区赛庐小镇的刘安中感受到了民生投入带来的利好。赛庐小镇是安置房小区,这里有幼儿园、商业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刘安中说:“迈迈腿就能享受高品质的住房、教育、医疗。”

  据江西省财政厅厅长黄平介绍,今年,江西省级新增项目支出222.2亿元,主要用于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日报记者 赖永峰)

  安徽:低碳在行动

  安徽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传统产业实力雄厚。在绿色发展已成趋势的当下,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安徽亟需增添的发展新底色。

  在铜陵市富鑫钢铁有限公司高炉厂房外,该公司副总经理曹以辉介绍:“目前,这些高炉已经完成提标改造,全年产能稳定在约150万吨。”

  曹以辉说:“2018年公司开始提标改造,改造后冶炼铁水稳定性增强,钢铁质量得到提升,能耗显著下降,吨钢综合能耗从过去420千克标准煤下降到380千克标准煤。”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安徽全省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100多万吨、煤炭产能1300多万吨、水泥产能380多万吨、电力产能100多万千瓦。

  2023年7月26日,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提出,绿色是制造强省的鲜明底色,明确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

  2023年,生态环境上,安徽PM2.5平均浓度下降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1.1%,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3.1%;能源上,安徽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13千瓦;产业上,安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诊断入选全国“双碳”典型案例。向绿而行已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在减污降碳上,有序实施碳达峰行动,支持亳州、合肥高新区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支持淮南等地开展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在能源上,增强能源保供基础能力,新增支撑性电源装机22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00万千瓦以上,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扩面提效;在产业上,“一企一策”实施重点企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零碳产业园;在生活方式上,广泛开展“美丽安徽我是行动者”活动,在全省营造人人减碳、人人节约、人人呵护碧水蓝天的风尚。(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李思隐)

  河南:科技强支撑

  今年2月,河南蓝天等4家省实验室和中原人工智能等5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郑州集中揭牌,标志着河南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发展动能转换有利时机,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成为河南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质的突破的关键。随着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河南正进一步围绕重点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上游、中游、下游协同集成,有力促进一体推进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建设。

  河南省科技厅厅长张锐说,河南省实验室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产业需求,一流课题持续凝练,重大科研成果不断突破。比如,龙门实验室围绕芯片制造“卡脖子”问题,重点攻克高纯度电子级多晶硅制造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与洛阳东科新材料签订30万吨碳酸酯项目开发合作协议,将带动河南乙烯下游产品进入新能源领域……

  数据显示,近3年河南新建20家省实验室、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1家省产业研究院、50家省中试基地、28家省创新联合体,超短超强激光、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启动建设。在超常规建设力度背后,折射出河南省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内在需求,为河南持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河南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6310家、11826家,增至2023年的1.2万家、2.6万家,均翻了一番。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384.5亿元,增至2023年的1367.6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58.36%、68.39%、33.4%。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