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5-01-01 10:21:36 来源: sp2025010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切忌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抓任何工作,给群众办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政绩为谁而树?

  “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更要为人民多做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折射出共产党人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始终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

  翻开《之江新语》,《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心无百姓莫为“官”》等诸多篇目,“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等炽热话语,无不彰显着鲜明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

  在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冒雪看真贫;深入祁连山北麓大草原,实地了解生态恢复保护情况;到河北保定受灾群众家中,看温度计、摸暖气片,感受百姓冷暖;在上海考察时,专门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看望新市民,询问租金贵不贵;在湖南常德沿着田边小道,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新时代以来,人民的所思所盼,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里。

  树什么样的政绩?

  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连。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2021年3月,在福建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时,总书记问正在陪母亲看病的市民张丽萍费用和报销情况。

  “这次花费1.3万元,自费4000多元。”

  总书记听后很欣慰,又在一张柱状图前驻足细看三明医改成效。

  “我很关注你们的改革。”总书记强调,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医疗、就业、教育、养老……人民群众关心,总书记高度关注。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要有定盘星,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靠什么树政绩?

  要正确处理“实”与“虚”——出实招、求实效,不能图虚名、务虚功。

  20多年来,浙江通过持之以恒实施“八八战略”,成功破解了“成长的烦恼”。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浙江考察时指出:“之所以有成效,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20年。朝令夕改,那任何好的举措都是纸上谈兵,都将付诸东流。”

  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像我们抓绿水青山,像我们的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像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像我们区域协调发展的几大战略……都是一件事、一件事在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一丝不苟做起来。”

  如果没有“钉钉子”的执着,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没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党和国家事业怎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又怎能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还要辩证把握“近”与“远”——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多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生态文明建设,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总书记称为“我最看重的事情之一”。

  从长江边搬走化工厂的“舍”,换来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得”;由粗放式发展老路的“退”,变为绿色发展新路的“进”……“临江锈带”成为“滨江绿带”, 长江岸线见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坚定决心。

  “生态保护方面我无论是鼓励推动,还是批评制止,都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策划:田俊荣 刘晓鹏 杨学博 姜赟

  统筹:李翔 余荣华 徐丹 曹磊

  文字:宋静思

  视频:巩晗 黄鹏飞 刁潍

  海报:王宇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3日 01 版)

(责编:牛镛、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