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0:54:23 来源: sp20241117
“他平和、谦逊,尊重身边每一个人,让人如沐春风。”“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我们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今天,我们纪念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举办郑哲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活动上,多位院士专家讲述了郑哲敏的科研故事,缅怀这位赤忱报国、追求真理的科学大家。
郑哲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推动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富国强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郑哲敏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真实写照。
郑哲敏是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指导的学生。回国前夕,钱学森找他谈心说:“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数十载科研生涯,郑哲敏毕生践行这一教诲。
时间回溯到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硝烟散尽后,一块5厘米长宽、几毫米厚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规整的小碗,大家欢呼雀跃。所长钱学森兴奋不已,拿着小碗给大家看:“可不要小看这个碗,我们将来卫星上天就靠它了。”
一个新兴的学科就此诞生,钱学森起名为“爆炸力学”。其创始人便是钱学森的得意门生郑哲敏。此后,郑哲敏逐渐找到了爆炸中能量释放的科学规律,“驯服”了炸药,并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能量,解决了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难题。
为什么会选择爆炸为研究方向?为什么没选择“高大上”的理论研究,而是选择应用科学课题?这些是郑哲敏接受采访时经常被问的问题。郑哲敏总是这样回答:“就是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曾写道:“一个人如果不是为群众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
201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郑哲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获得这个奖,感到很惶恐,有了这份荣誉就有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尽到多少责任?所以总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
做爬坡的工作,干出汗的活
“做爬坡的工作,干出汗的活。”这是郑哲敏对科技创新要勇攀高峰、敢于啃硬骨头的生动诠释。
1988年6月,在郑哲敏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LNM)成立。1988年至1993年期间,郑哲敏任LNM第一任室主任,后曾任LNM学术委员会主任。
郑哲敏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洪友士记得,在LNM接受国家评估并获得“优秀”的成绩后,郑哲敏曾语重心长地告诫LNM的成员们:“LNM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满足。前面的路途任重道远,我们仍然要力戒浮躁,不断爬坡。”
“科技工作和实验室建设要‘不断爬坡’,是郑先生一贯的思想。”洪友士说,“这不仅是对LNM的要求,也是对力学所全所的要求。郑先生还经常说,科技工作要争做‘第一’,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是别人做过的事情,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郑哲敏十分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甘为人梯,提携后学。他曾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悟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自然科学研究是比较苦、枯燥,但这些基础研究必须要走在前面,才能真正推进科技创造和发明,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现在各方步伐都很快,但我想还应有一批人,有志于稳下来,实实在在做一些事。”
“郑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和成就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今天,当我们再次提起先生的名字,那些被他点亮的人生、被他启迪的智慧、被他塑造的品格,都一一浮现眼前,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罗喜胜说。
(记者 陆成宽)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