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3:56:01 来源: sp20241228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扼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深秋时节的巴山渝水,芳草池塘、悠然田园与高峡平湖,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生态画卷。
打水、分装、检测……10月9日,在长江巫山段巫峡口的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记者看到检测人员正进行现场水质监测采样。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前沿哨’,我们每月上旬对水质开展手工监测,上、中、下旬开展水质巡查及预警工作,每年获得的监测数据就有1万余条。”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魏嵬说,环境管理决策有了大量数据支撑,更能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保护好每个点位的生态,是为了保护好一条长江生态线。“‘一江碧水出巴渝’是重庆的承诺,正在持续兑现。”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芹说。
10月10日,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波光潋滟,成片的荇菜漂在湖面,金黄色的花朵点缀其间,与悠闲觅食的水鸟相映成趣。
在公园里,记者碰到正在拍摄水鸟的杨秀勇。“水质好了,好多珍稀的鸟儿飞回来,每年还带来‘新客人’。”杨秀勇告诉记者,6年间,他写下两万多条观鸟记录,填补了重庆鸟类记录的5项空白。
“以前只是冬天才有的斑嘴鸭,近一两年夏天也没有走,就在这里繁殖。”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小平说,如今,拥有湿地资源近2万公顷、湿地率近11%、湿地保护率达52%的梁平,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湿地城市”。
有着多种珍稀植物的北碚缙云山,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此。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更让“巴山夜雨”闻名天下。山脚下的嘉陵江畔,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金刚碑古村落,多年前随着原住居民的搬迁,差点沦为“荒村”。
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北碚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政委梁杰英说,北碚区为了留住乡愁,充分挖掘当地江、溪、泉、桥、树等传统特色元素,对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生态修复和开发建设。如今,街区100多栋老建筑修缮完成,变成了游客的打卡地。
从护绿增绿到致富增收,重庆各地不断拓宽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路径。10月11日,记者登上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的观景平台,目之所及,郁郁葱葱的果园里,饱满的脐橙在阳光映照下,露出丝丝金黄。
“得益于日照充足、雨水均衡和适宜的红沙土,草堂镇种出的脐橙又大又甜,可受欢迎了。”欧营村支部书记王敏说,“村子里外出务工的村民少了,600米海拔以下没有空田。通过电商平台,脐橙年销量超过1000吨。”
看着如今山清水秀的欧营村,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灰尘遮天蔽日的“水泥村”。2013年,村里关闭水泥厂,走上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成立了18个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了多个脐橙品种。如今,奉节脐橙全县种植面积达37.5万亩,产量达40.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45亿元,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子”。
将“美丽风景”转变成“美丽经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也尝到了甜头。
秋高气爽,在桥头镇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旁,记者看到一群学生正在陶然居瓦屋小镇写生。一年前,在陶然居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全镇依托风景秀美的自然资源,推进文农旅融合发展。这些农村的田园房舍,变成了艺术学子青睐的“香饽饽”。
“我们收储了100多栋闲置房屋,瞄准康养休闲、写生创作两大板块,探索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新模式。”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说,桥头正在创建全国“万企兴万村”示范镇,打造涵盖种植基地、加工园区、文旅小镇、产业学院的产业振兴全产业链条。目前,全镇已经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37个,带动了1600余名农户增收。
环境变成风景,风景带动产业,产业铺就致富路。和桥头镇一样,在渝北区洛碛镇大天池村、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合川区太和镇米市村,采摘正忙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古朴整洁的特色民宿、引人入胜的振兴故事,正吸引一拨又一拨游客前来。如今的长江上游沿岸,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巴山渝水间,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本报记者 李宏 张国圣 张亚雄 黄汉鑫)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