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重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版图

发布时间:2024-11-05 07:56:16 来源: sp20241105

  7月6日,深中通道迎来建成开通后的首个周末,车流量保持高位运行,珠江口东西两地掀起“串门”热。根据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下午3时,深中通道开通后首周总车流量超过72万车次,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跨市公交车票提前售罄、车流一度缓行……7月6日至7日,深中通道迎来开通后的首个完整周末,通行需求进一步集中释放,车流保持高位运行。

  深中通道,这座期待已久的跨海集群工程,经过七年鏖战,终于通车运行。深中通道的开通让珠江口东西两地城市群逐步实现产业化、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对于中山而言,其更是一步迈入深圳“半小时生活圈”。

  在一线城市中,深圳土地面积最小。但作为国内“工业第一城”,深圳产业龙头集聚。一方面,链主企业有扩张产能的土地需求;另一方面,“链主效应”吸引着众多链上企业就近布局。过去多年,不少深圳企业以“前店后厂”的方式破解空间掣肘,在东莞、惠州自然地造出一条“临深”发展带。

  如今,深中通道一桥飞架,让地理上并不“临深”的中山“链”入深圳乃至珠江口东岸产业版图,对中山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消费格局等多个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全面对标深圳

  推进两地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

  深中通道将珠江口东西两地的城市群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加强了区域内部的互联互通,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进程,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地的产业协作,有助于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基础性支撑。

  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深中通道的通车有助于深圳拓展发展空间和腹地,进一步强化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同时,中山可以承接深圳外溢的生产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进而提升其在珠江口西岸的城市价值,吸引更多的产业和资本流入,推动中山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对于深圳的优质创新产业的生产外迁,中山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来实现。而中山市将借助深圳的科技创新资源,解决企业创新研发、技术攻关问题,为传统制造业升级赋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

  承接深圳产业外溢,其实这一直是东莞、惠州等临深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

  而深中通道的开通使深圳、中山正式进入“同城时刻”,深中两地产业一体化发展也进入全新阶段。

  相较周边城市,中山有更低的土地、人工成本和完善的制造业基础。中山以工业立市,制造业基础扎实,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强,39 个工业大类中占据33个,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8个省级专业镇,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白色家电)、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健康医药、纺织服装、五金制品、食品工业、海洋工程、灯饰、家具、电梯),是珠江口西岸产业链配套最完善、企业活力最充沛、产业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

  这些都为深圳的产业外迁提供良好的产业配套和供应链支持。

  当前,中山正全面对标学习深圳,在产业集群协同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加强对接合作,立足“深圳所需”、发挥“中山所能”,积极探索中山与深圳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协作新路径,大力推动“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的产业合作模式。

  日前,深圳与中山联合印发《深入推进深圳-中山规划一体化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作为深圳唯一“联合”提出的一体化方案,其涵盖了产业、交通、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如在低空经济方面,根据《方案》,深圳、中山将共同开展跨江低空飞行网络及近期运行示范方案研究,规划低空飞行航线航路网络,布局低空飞行保障基础设施。

  借鉴深圳培育发展“20+8”战略性产业集群成功经验做法,中山制定了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发展规划,在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发展任务、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与深圳“20+8”产业政策作了衔接,强化与深圳产业政策协同。

  深中产业联动,将是一次“世界级”产业联动。通过两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协同推进产业创新合作,开启“深圳+中山模式”,未来,深中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迎来更强劲的市场驱动力。

  超78万技能大军

  让产业互动更有保障

  深圳是创新高地,高新企业数不胜数,科技成果不胜枚举。中山则是老牌工业强市,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正酣。

  无论是科研的联动,还是生产的调配,关键都在于人才。人才兴,则发展兴、事业兴。

  支撑起中山工业底蕴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山的底气,来自于充足的技能人才储备。中山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高精尖技能人才不断涌现:截至目前,中山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78.6万,高技能人才占比35.16%,全市技能人才总量、高技能人才占比珠三角地级市排名前列。

  78万技能人才大军,积淀了中山对接深圳产业链的“软实力”,让“深中生活圈”不仅止于个体,也为“深中产业圈”打下了基础。

  同时,中山积极构建“引育评留”全链条体系,坚持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坚持培育“高精尖”技能人才。从政策、服务、制度等方面,全面推进技能人才队伍整体跃升,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技能等级与待遇相匹配的技能人才梯队,充分调动技能人才成长积极性。

  已连续举办四年的中山市职业技能大赛,年年都有新变化、新亮点,参赛人数、赛项类别、考核级别均出现全面升级的良好趋势。今年6月举办的中山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更是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赛项设置瞄准新质生产力,让脱颖而出的技能人才成为中山新时代“十大舰队”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

  聚焦现代化产业集群“十大舰队”,坚持高技能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向发力,中山培育出了数量可观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现深中两地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保障。

  高品质城乡建设

  助力产业与人才落户安家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基,产业的集聚将带来人才的集聚,交通的改善进而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高品质的城乡建设也是吸引产业投资、旅游消费、落户安家的重要因素。

  中山有8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显著文化资源优势的城市。

  依托得天独厚、依山带水的自然条件,中山形成了 “山—城—河—海”的山水城市构架,赋予中山不可复制的灵动颜值。巍巍五桂,泱泱岐水,无一不镌刻着浓厚的香山文化色彩。一座山水交融、城景一体、宜居宜业的美好生活大城,就在眼前。

  宜居城市有很多,但最早被评为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是中山。早在1997年,中山便摘得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亚洲在人居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此后,中山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数十项城市荣誉奖项。如今,中山也正式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同时亦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获得国家气候标志的“中国气候宜居市”。

  中山一年四季气候舒适,温度宜人,空气质量佳,独特的岭南香山文化,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亲临体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也收获了很多旅客及购房客的“芳心”。

  近年来,为打造大湾区精品城市、承接珠江口东岸外溢资源,中山紧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一战略引擎,不仅强化了城乡基础设施硬实力,还提升了城乡风貌新环境,赢得了更多珠江口东岸城市投资者、市民游客的青睐。

  近期,中山人才公园频频出现在短视频平台,草坪上的帐篷、步道上运动的跑者、夜晚的“车尾箱集市”……勾勒出极具烟火气的现代城市的一幅幅美丽画卷。

  据了解,2023年中山全市共新建、改建各类公园超百个,并在2024年继续提出“百园”开工建设目标。

  驾车行进在马鞍岛上,曾经的一片滩涂正在蜕变成一座“人城产”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宽阔的道路,整齐划一的绿化带很容易给人带来心旷神怡之感;这座新城也少不了高楼,无论是产业园、写字楼,还是住宅小区,建筑外立面都很新;正在建设的项目也不少,站在岛上环绕四周,几乎都能看到塔吊林立的工地。

  可以预见的是,深中通道开通,深中两地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愈加深入、人才聚集等都将进一步推动中山城市界面、城市品质、城市能级的提升,更加凸显中山宜居宜业的属性。

  (张畅 立波)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