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21:47:12 来源: sp20241109
作者:刘爱玲(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能更好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
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是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力量之源。我国有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的变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样态,改造的成果相应地创造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相互统一、互相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能够有力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势力对我们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民生领域还面临不少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在持续夯实民族复兴物质基础的同时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思想保证。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蕴着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要求,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之顽强拼搏、勠力同心、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大力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要不断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开创新局面提供丰厚精神滋养。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激励广大人民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爱国主义作为永恒的主题,通过厚植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怀、国家意识、民族精神,提高人民积极投身复兴伟业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激发广大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以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携手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转变为美好的现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弘扬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凝聚起团结的力量、协作的力量、奉献的力量、奋进的力量、斗争的力量、创新的力量,激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道德滋养
良好的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现代化特征,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时,如果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与之相对应,就容易出现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就会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出现纪律淡漠,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情况。无论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还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都必须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全社会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氛围。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共同的道德基础,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道德滋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党坚持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引导人民,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加强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唤起人们对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道德向往,提升全体人民的道德责任感,引导人民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的道德实践。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1日 06版)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