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全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发布时间:2024-12-23 03:52:21 来源: sp20241223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全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湾事兴“龙” 打造“更多的南沙”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同时寄望广州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一点两地”的全新战略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领头羊,自当探新路、闯在前;火车头,必是挑大梁、担重任。

  机遇面前,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肩负起新的使命,做强南沙这一关键引擎,激荡大湾区建设的澎湃动力,全力增强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携手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在手项目落地 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大动作连连

  2023年开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位于广州南沙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开展总装测试工作,为基地投产做最后的冲刺。到如今,短短一年间,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实现三战三捷,累计成功发射37颗卫星。

  “广州造”火箭一飞冲天,映射出南沙开发建设发展跑出的“加速度”。

  进入2024年,南沙依然大动作连连——

  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发布《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支持南沙在市场准入以及监管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为大湾区乃至全国探路。

  1月19日,《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发布,广东强力立法支持 “南沙的事南沙办”。

  短短3天后,南沙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5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630亿元;立春时节,南沙在全市首推“稳经济八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火箭升空、巨轮入海、汽车出厂、冷泉涌动……无论是从国家到地方的支持力度之大,还是南沙开发建设的步伐之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盘大棋的“棋眼”,南沙开发开放牵引着广州以改革开放排头兵大作为,书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文章。

  聚焦“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定位,广州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到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

  当规划变成现实——南沙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获省批复实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届本科生招生计划顺利完成,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交付使用;当项目持续推进——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深茂铁路、南珠中城际等项目稳步推进,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为越来越多“湾区居民”提供同质化的港式医疗服务,港科大(广州)也迎来新学年……“从最初的定位看,港科大(广州)落地南沙,正是希望它像硅谷的斯坦福一样,培养高端人才,赋能广州与南沙高质量发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期待,港科大(广州)之于广州的作用,能像斯坦福之于硅谷的作用。如今,这样的愿景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现实。放眼南沙,“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逐渐落在规划上、空间上和项目上。

  如何打造“更多的南沙”?广州提出将谋划一批新的重点合作平台,包括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高标准谋划建设番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支持越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打造国际化、高端化港澳青年双创中心,谋划建设广州海丝城、东部中心等一批引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平台,让更多的重大合作平台承载起粤港澳大湾区竞逐世界一流湾区的使命。

  创新驱动产业协同 粤港澳三地共绘“同心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广州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更好服务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如今,战略科技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放眼羊城大地,各类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广州锻造创新策源之“芯”。

  广州先后挂牌成立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项目竣工,布局建设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向港澳有序开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广州超算中心打通全国首个将超级算力直达香港的网络专线,已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近300家,将广州超算与香港科创力量紧密相连。

  得益于这片“创新雨林”,创新要素在高效流动中推动着穗港澳产业协同发展更加紧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广州携手港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先后获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服务业扩大开放等系列先行先试试点。广交会四期展馆正式投入使用,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保险服务中心加快筹建,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签约项目21个、金额超过2000亿元。广药集团澳门青州工厂实现试生产,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穗澳创新园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穗港澳产业合作持续深化。

  增进民生福祉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加速成形。

  这一年,广州深入实施“五乐(乐游、乐学、乐业、乐创、乐居)计划”,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5个,累计落户港澳台创业项目2100多个,吸引来穗就业创业港澳青年2900多人;揭牌成立港澳居民(广州)健康服务中心,切实解决港澳居民在穗参保等问题,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4万人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开展海丝博览会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今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到访广州时,就坦言香港和广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期待与广州在科创、教育、人才、文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全力发挥好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软硬联通加速推进 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

  要让大湾区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更需要“制度破壁”,从而推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支撑,对于促进人员便捷往来、物流降本增效、产业优化布局等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年,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T3航站楼基础工程完工,旅客吞吐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运营、开辟跨境水上新通道,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投入使用,广州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球前列;广州白云站建成投用,广深港高铁、南沙港铁路、穗深城际、广清城际一期等建成开通。“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让港澳私家车可经由港珠澳大桥往来广东。今年,广东将进一步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优化完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稳妥推进“粤车南下”。

  规则机制的对接联通是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条件。这一年,广州率先实施两批72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出台57项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全国首位大湾区律师在穗正式执业,在内地城市中率先制定支持港澳机构独立办展工作指引,出台全国首个RCEP跨境电商专项政策,全面推行采用简化版香港公证文书,优化升级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平台。

  在广州工作超过15年的香港建筑师卢建能正是其中的获益者,作为首批获评“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港澳人才,他坦言,经过多年探索后,两地建筑业合作发展已逐步触及体制机制的“深水区”。为了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他也成立了大湾区工作室,希望组建一个具备国际视野又能把项目在内地完美落地的专业建设工程咨询团队。他建议,广州探索以系统的制度创新解决工程行业标准和规范问题,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经过3年努力,基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运作更加顺畅,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全球范围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居全球前列。

  广州“高”度

  对标自贸港实施更多制度型开放

  新的起点、新的突破,接下来,广州将继续举全市之力推动南沙开发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南沙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全力推进南沙开发开放,争取南沙总体发展规划早日获批,对标自贸港实施更多制度型开放。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携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香港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

  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粤芯三期、百济神州四期、广汽埃安新能源、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三期等项目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聚焦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逐步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加快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广州东站至新塘站五六线开工建设,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探索居民“两证合一”、金融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互认等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

  聚焦民生领域深度融合,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出台实施“五乐计划”2.0版,探索在港澳地区设立“五乐”就业驿站,争取更多医疗机构纳入“港澳药械通”试点,高标准谋划建设番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聚焦拓展经济纵深联系,强化广深双城联动,加快广佛全域同城化,持续推动广清一体化,深化南沙与横琴、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的协同联动,共同打造“黄金内湾”,为贯彻落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提供重要支撑。

  专家“高”招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郑永年

  推动资源高效流动 打造大湾区共同市场

  郑永年表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新定位,对推动大湾区市场的深度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市场,可以借鉴欧盟打造区域共同市场的做法和经验,在货物、服务、资本、人员、数据以及科创要素等六大重点领域,推动区域内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释放整个大湾区的生产力。不过,他解释,大湾区打造共同市场,并非也没有必要照搬欧盟共同市场的建设、打造关税同盟,而是要把建设的着眼点放在资源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上。

  具体来看,要实现货物高效便捷流动,清理阻碍三地便利通关的规则和障碍,逐步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技术性壁垒。

  实现服务高效便捷流动,大幅减少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模式下的制度壁垒。

  实现人员高效便捷流动,推进人车跨境、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条件成熟时,基于大湾区居民统一身份标识,探索形成更加自由便利的人员出入境管理制度。

  实现资本高效便捷流动,以三地企业和居民更便利地享受跨境金融服务为重点,稳步推进大湾区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

  实现数据高效便捷流动,形成大湾区内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通的制度与机制,跨境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

  实现科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形成科研材料和仪器、人员、资金及数据等科创要素高效便捷跨境流动的机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