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高仿账号”之二: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发布时间:2024-11-01 05:04:46 来源: sp20241101

假冒官方组织账号误导公众,假冒新闻事件当事人浑水摸鱼,高仿甚至冒充名人开设账号混淆视听……类似假冒仿冒账号如同网络空间“牛皮癣”,令人防不胜防,更严重干扰了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堪称顽瘴痼疾。

事实上,对假冒仿冒账号的治理从未停止。自2021年2月22日起施行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不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恶意假冒、仿冒或者盗用组织机构及他人公众账号生产发布信息内容”等作出禁止性规定。此前“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要求,要严打假冒仿冒的“自媒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知情权。在治理重拳持续发力下,一些平台对公众账号进行了管理,封禁了一批假冒仿冒的自媒体账号,取得了实效。

但也要看到,某些账号或是“换个马甲”,或是转战其他平台,屡禁不止、继续兴风作浪的原因值得深思。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一些自媒体运营者之所以热衷仿冒假冒、冒充名人,说到底是因为有利可图。在“流量至上”不良导向下,个别人为博眼球、引流量,在账号名称上动歪脑筋,蓄意“傍名人”“打擦边球”,为的就是能快速吸引粉丝,获得流量和广告收益。另一方面少数自媒体从业者缺乏正确的经营观,把假冒账号作为赚快钱的捷径,利用网上规则漏洞非法牟利。现实中不乏一些网络水军组织者和不法分子,通过仿造昵称、虚构资质等形式,假冒仿冒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发布误导性内容,以此生成虚假流量数据,制造虚假舆论热点,从中获取高额收益。

客观来看,自媒体平台注册机制不健全、审核把关不严格,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目前,绝大多数自媒体平台对账号认证、加V等有身份审核的要求,但对个人注册账号缺少相应的审核机制,有的没有账号实名要求,有的只需要简单填写相关信息即可,有的还可以同一手机号注册多个账号。对于一些自称官方机构的账号,一些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旦被用户举报之后,仅仅封禁账号了之。目前对实施此类行为的个人和机构缺乏相应的惩处机制。违规成本低、注册门槛低,让假冒仿冒账号“野火烧不尽”。

进一步来看,除了平台缺少监管外,假冒仿冒账号大行其道,也和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机制不健全有关。在传统的点对点式传播中,一些假冒账号“一眼假”,很容易被用户识破,缺乏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也得不到用户的关注。但是算法推荐机制下,自动捕捉关键词、精准匹配用户群,这些原本难以拥有市场的假账号,却被算法推荐到热门上、推送给了潜在的用户群体。这客观上为假冒仿冒账号提供了曝光度和增粉渠道,也让一些违法违规分子更加肆无忌惮。此外,用户在平台上进行直播打赏转账等行为,平台是否尽到了合理提醒的义务?对一些甄别能力不强的老人和孩子,有没有相应的保护提醒机制?这些还都要打个问号。

前不久,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对假冒演员“靳东”诈骗案做出一审判决,不法分子冒充靳东的身份在网络上获取网民的信任再骗取钱财,这样的案件一再提醒我们,治理假冒仿冒账号刻不容缓。正如靳东本人所言,“网络平台监管不力,难逃其咎”。对于那些公然冒充名人、政府机关、新闻媒体的虚假账号,是时候要从源头上铲除了。

相关链接

人民网三评“高仿账号”之一:谨防“李鬼”坑“李逵”

(责编:仝宗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