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带来的启示(金台随笔)

发布时间:2024-11-16 16:04:52 来源: sp20241116

  “那年,你14岁/花朵一样的年龄/喜欢做梦的年龄/你那稚气的面庞/可否承载起苦难的表情……今年,我也14岁/可我常躺在母亲怀里撒娇/有时也会流泪/那是因为与朋友们闹别扭/今天,我站在你的墓碑前/心头一阵阵猛烈的震颤……”

  这些节选自《那年,你14岁》的诗句,是宁夏固原弘文中学(原固原二中初中部)一名初中生参加2005年“徒步任山河”活动后写下的,字里行间的情感令人动容。从1995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宁夏固原都有一群师生擎起鲜红的旗帜,徒步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300多名烈士。天还没亮,收拾行囊准备出发。翻山越岭,途中彼此搀扶,相互鼓励前行。到达烈士陵园,肃立向烈士默哀,擦拭墓碑、敬献鲜花。路途漫漫,用汗水书写青春,用心灵感悟历史,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在青少年心底共振。

  54公里的路程,10多个小时的行走,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延续近30年。为什么要徒步往返,又靠什么坚持下来?问题的答案,在“这是对革命先烈的一种尊重”的回答中,也藏在参加活动的一届届学子写下的一篇篇文字里。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一步步走下去的旅程是“教师”,崎岖蜿蜒的山道变“教材”,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不仅给参与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也启发人们思考,怎样让思政课更加深入人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价值。红色文物可以穿越时空与今人对话。一座座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里,保存珍藏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一个个震撼心灵的故事。深入挖掘并发挥好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浸润人心,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豪情。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书本知识很重要,但理论学习代替不了亲身实践,教师的引导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不论是固原“行走的思政课”,还是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龙兵开设的“走着上的思政课”,都说明实践之于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引导青少年去切身体验、去辩证思考,这样得来的道理才更加深刻,这样树立的信念才更加坚定。把教室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才能更好启智润心、铸魂育人。

  近30年来,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少曾经参加“徒步任山河”活动的少年如今又以老师的身份,陪伴自己的学生重走这条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代人影响下一代人,凸显了优秀思政课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期待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源源不断涌现,更有效引导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0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