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产品也有假货 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售假现象普遍

发布时间:2025-01-01 17:19:06 来源: sp20250101

  央视网消息:消防安全事关千家万户。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也成为了现在公共场所必备的一款救生工具。但就是这样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产品,竟然也有假货。来看记者在多地市场进行的调查。

  记者根据反映的线索,在多个视频平台和网站上查询,输入“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的字样后显示,多个产品密集地出现在查询的网页上,这些产品的宣传图片五花八门,但都强调“有效期3年”“应急30分钟”,适用场所为“酒店、店铺、公司、出租房、学校”。

  但记者注意到,外观相似且宣传都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其价格却相差悬殊,最高的近50元,最低的竟然只要5.8元。悬殊之大,很难让人不怀疑这些产品的质量。随即记者与网络上多个商家取得了联系,一交谈,商家们首先询问记者的,是要买“国标产品”还是“非标产品”。交谈中记者得知,商家们口中所谓的非标产品,就是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格制造的产品和设备。直白地说,就是偷工减料的假货。

  记者前往长沙市进行调查,在三湘五金水暖机电市场,瑞德消防管道的张经理告诉记者她也在售卖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虽然对外宣称都是国标产品,但其实是无法通过相关检测的。

  在名为康达器材的公司,黄经理给记者推荐了一款售价20元的非标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从外观看起来和国标产品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检验报告和3C认证等也是一应俱全。甚至连消防认证编码也能以假乱真,员工还掏出手机进行演示,扫码后能显示流向等信息。

  虽然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保证这款非标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用的是耐火材料,但记者用火一烧发现,面具立刻被烧穿,留下一个大洞。

  记者来到河南省新郑市的华南城五金机电交易中心,在这家名为山河消防的店铺里,这款售价13元的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使用的面料非常薄,是无法通过国家检测的。

  随后,记者来到了该公司的仓库。仓库负责人李经理告诉记者,他们这里有一款售价17元的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质量非常差。稍一用力,面具竟瞬间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其质量之差令人咋舌。

  在山西省太原市姚村万水物贸城的阜鑫消防超市,这里的工作人员也直言,即便他们售卖的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标有合格证件,但实际使用效果却不尽人意。

  合格产品一码一物 阻燃温度不低于800摄氏度

  相比大火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毒烟气和高温才是火场的致命危险。对比市场上个别商家售卖的假冒伪劣产品,合格的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又应该是怎样的呢?为此,记者来到了一家国内生产消防器材设备的企业,进入生产车间一探究竟。

  首先是过滤式自救呼吸器的核心部件——过滤毒罐的灌装工序,一共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道工序是灌装干燥剂。

  第二个步骤就是灌装最关键的过滤材料——触媒药剂。第三个步骤,则是冲压环节,将半呼吸面罩与填充好药剂的罐体紧密地冲压成型,保证足够的牢固性。第四个步骤,则是从内外两侧塞紧两个橡皮塞,确保整个罐体的密封性,防止触媒因接触空气发生反应而降低活性。

  接下来是自救呼吸器的组装工序。将防烟面罩套在过滤毒罐上,装好单向呼吸阀片和阀盖。为保证面罩与罐体的牢固程度,还要进行专门的卡带工序。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不会轻易地被扯开。因为它有国家标准的,(承受力)要超过50牛。咱们(的产品)还是扣得比较紧的。”

  至此,呼吸器就算组装完毕。下一步进行的真空密封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用专门的真空包装机,将呼吸器完整紧密地封闭起来,以保证它在未被启用期间,不会接触空气。装盒完毕贴上标签后,还有最后的关键一步就是“贴码”。

  “我们在给每一个消防产品上贴上一个消防s码标识。它就相当于我们的身份证一样,它是一码一物。然后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认准这个标识,没有这个标识的一定是假的。”

  作为火灾中的救命稻草,过硬的质量是最靠谱的保障。国家标准对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的防护时间、材料阻燃性能、一氧化碳防护性能、面罩牢固强度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围绕这些具体的细分标准,我们对这家企业生产的自救呼吸器进行了四项测试实验。

  消防设备生产企业 技术主管 李帅:大家来看一下,现在这个结果是99.9%,已经完全达到了这个标准性能要求。

  第三项,进行的是面罩牢固强度的测试。

  “现在我们做的是这个连接强度实验。它这个实验(结果)只要大于50牛就可以。”

  刻度已经达到了80牛,远远超出了标准要求。

  第四项,进行的是面罩阻燃性能测试。要求阻燃温度不低于800摄氏度。持续的燃烧,测试温度已经达到了925摄氏度,测试样品依然稳定完好,无烟无味。

  可以看到,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是完全能够经受住严苛测试条件下的种种考验。

  消防安全不是儿戏,一定要认准合格产品,才能让“救命工具”在关键时刻发挥功效,护佑生命。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