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长了“动物园脑袋” “人类家长”们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5-01-01 18:03:17 来源: sp20250101

  假如你此刻同时快速穿梭于国内几大动物园,大概率会遇见这些人。

  当你去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寻访著名的“杜杜”时,可能会在山路上偶遇园长沈志军——网友感慨“看到沈园长的概率简直比动物都高”。沈志军笑言,他巡园时都不一定能看到所有动物。“动物它有权利不见人,而我必须每天都要面对这些事情。”

  你也会看到上海野生动物园00后保育员张淑雯,正在悉心照顾4岁的红猩猩“小葡萄”。“小葡萄”很喜欢这个年轻的人类“奶妈”,出门玩耍时,它和张淑雯常常像好朋友一样手牵手散步。

  而你见到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时,他也许正和救护人员一起准备驱车到野外,放归一只被成功救护的野生动物。

  如今很多年轻人说,自己长了“动物园脑袋”,逛动物园成了生活中一件很流行、非做不可的事,其中一些动物还成了人气极高的大明星,拥有自己的粉丝群甚至周边。

  那些和动物朝夕相处的“人类家长”们,怎么看“动物园热”?当热潮袭来,动物园方该如何做好管理、保护、科普、科研工作?新年伊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内多家知名动物园的管理者、工作人员。

  动物园治愈年轻人的“自然缺失症”

  一只动物忽然会因为一个奇特的原因火,这往往超出动物园工作人员的想象。

  比如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红山动物园”)的“杜杜”。

  “杜杜”是红山动物园冈瓦纳展区新引进的物种,大家起初单纯觉得新奇。2023年2月,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说白脸僧面猴长相“炸裂”,红山动物园就站出来“护犊子”:“‘炸裂’是个什么形容词?我们‘杜杜’明明长得很乖巧,且有‘星味儿’。”随后,“动物园回应白脸僧面猴长相炸裂”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被多家媒体转发。网友纷纷拍视频调侃,“杜杜”迅速走红网络。

  但红山动物园副园长白亚丽认为,红山动物园的火热不仅是因为动物个体,更多是因为动物园的理念和温度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红山动物园一直希望建立起野生动物与野外栖息地的联系,用生态化、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动物与环境、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尽量模拟野外环境,为大家展现出野生动物的野性魅力。

  白亚丽感慨,来到动物园的年轻人的确越来越多了。根据2023年的数据,来园游客中,20-30岁的年轻人占将近六成。

  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宁野生动物园(以下简称“西野”),是青海省境内唯一一家大型野生动物园,承担着全省的野生动物救护工作。2023年,西野游客量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70万人次。

  许多年轻人不远千里赶来西野,排着队观看明星“狲大娘”一家,争着和雪豹“傲雪公主”拍照,微信上用着兔狲的表情包,还在微博“超话”关注被放归的荒漠猫“黄太急”。

  为什么年轻人会爱上西野的动物?齐新章说,比如兔狲,其实动物园一直都在养,但就没有几个人来看。后来,齐新章有意识地宣传推广和提前策划,为动物取了有趣的名字。

  齐新章认为,动物的“反差萌”容易受到年轻人喜欢,比如兔狲体型很小,战斗力较弱,但是看起来气势非常强大,总露出一副“我藐视这个世界”的表情。

  在红山动物园园长沈志军看来,城市里的现代动物园,是为珍稀的野生动物在都市里打造的一个栖居场所。同时,城市的年轻人也想亲近大自然、亲近小动物,在现代动物园里,他们能找到共情和共鸣,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学习压力挑战都比较大,所以希望能有一个放空的场所,那么逛动物园自然也就成了治愈年轻人‘自然缺失症’的一味良药。”沈志军觉得,追逐自然、自由是每个人的天性。

  红山动物园既是动物园,也是一个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经常有市民把初学飞行掉到地上的雏鸟、受伤或迷途的小动物送到红山动物园来,这都是天性善良的表现。“关注自然,热爱生命,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沈志军说。

  “动物福利”永远没有“天花板”,只有更好

  年轻人越发喜爱动物园,汹涌的爱意伴随着更深入的思考。网络上,大家开始关注动物保护、动物园管理等内容,并对其产生兴趣。

  动物的“人类家长”们日常到底在做些什么?为了照顾好动物,他们会做出哪些努力?

  上海野生动物园从今年1月5日到28日,在抖音上开了40场直播,带大家“云游”动物园。直播镜头里,东北虎打闹嬉戏,再一跃而起咬下用绳子挂起来的食物;“卡皮巴拉”(水豚)情绪稳定地凑在一起嚼着青草,不为外界干扰;黑猩猩“阿朵”悠闲地躺在轮胎上,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上海野生动物园00后保育员张淑雯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如今的工作单位,就是自己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工作场所。

  张淑雯小时候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动物园,动物让她获得了“治愈感”。高考填报志愿时,张淑雯的爸妈更希望女儿学金融、教育等专业,而张淑雯坚持报考动物医学专业,并如愿被录取。

  毕业后进入动物园,张淑雯一开始被分配在袋鼠和羊驼区域工作,后被调去灵长类区域。她主要负责照顾的动物是一只名叫“小葡萄”的红猩猩幼崽——是上海野生动物园内出生的第一只红猩猩。因为“小葡萄”的妈妈要带刚出生5个月的弟弟,所以照顾“小葡萄”的重任就落到了张淑雯的身上。

  张淑雯最开始和“小葡萄”接触时,“小葡萄”有些害怕,不敢靠近。随着接触增多,“小葡萄”发现张淑雯并没有危险,便逐渐熟悉起来。

  照顾猩猩幼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东西它都会去接触,比如在花坛中乱吃东西,在草里挖东西。这种行为习惯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为此,张淑雯通常会用一些“小葡萄”喜欢的东西吸引它的注意力,同时趁它不在时,提前把那一块区域存在危险的东西清理掉。

  “猩猩幼崽跟小孩差不多,很贪玩,所以我们会给它一些毛绒玩具或者木头。到一定年龄后,它的活动量需要增加,我们会添加一些爬梯等玩具。”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红猩猩广场上,就有专门为猩猩制作的云梯和蹦床。

  张淑雯介绍,她和其他工作人员会在每个阶段对红猩猩的饮食种类进行调整,以确保幼崽在成长的各阶段补充所需营养。“每天会通过观察它们的摄入量、粪便、精神活动等检查它们是否存在问题,而且猩猩幼崽对环境的温度也非常敏感,我们会不时为它们调节温度,每天都会做好相应记录。面对幼崽,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有更强的责任心去照顾它们。”张淑雯说。

  “大自然里有很多不确定性、惊喜、挑战,动物不会被围观,行动也不会受约束,时间也自由支配,命运自己去掌控。动物园很难做到这一点,只能在模仿自然方面做得更好一些。”红山动物园副园长李梅荣说。

  李梅荣介绍,红山动物园在“丰容”方面投入了很多,分为环境丰容、食物丰容、社群丰容等很多层面。场地和笼舍建设就属于环境丰容的一部分。红山动物园有个本土动物保育区,里面生活着獐。动物园为獐营造了一片沼泽地,种满了芦苇、菖蒲还有荇菜等植物,獐就常常在水生芦苇中出没。

  李梅荣说,獐的神经非常敏感,过去,獐会在动物园的笼舍里疯狂跑,经常撞伤,“在营造了沼泽的环境后,獐的行为变得自然了很多”。红山动物园给金钱豹打造了一个栽满灌木的小山头,豹子在小山上晒太阳,还会在落叶里藏食物。

  沈志军说,虽然红山动物园的饲养员在绞尽脑汁每天给动物换着花样做玩具、做丰容,但也会出现动物偶尔发生刻板行为(动物的一种行为,一般会发生在被关了很久之后,比如围着笼子一直走——记者注)的时候。“每每在后台看到这些留言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到内疚和羞愧。只有我们去花更多精力,努力提升动物福利,减少刻板行为,我们才能对得起公众,对得起这些动物。”

  “动物福利永远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天花板’。”沈志军说。

  做好动物保护、救助、科研和科普至关重要

  今年1月23日,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联系上齐新章时,他正在青海湖北岸附近的一个山头,放归一只被成功救护的高山兀鹫。

  放归前,救护人员给它戴上了卫星定位装置。“这或许是国内首个救护后佩戴定位装置放归的高山兀鹫。”齐新章介绍,如果这只高山兀鹫在野外遇到什么意外情况,救护人员能及时进行二次救护,同时也希望通过设备,掌握更多的高山兀鹫野外生活的习性。

  对于西野而言,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是常态。该动物园还有另一个名字——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近年来,西野前后救护了约1800只野生动物,许多被救助的野生动物经过评估后符合放归条件,回到了大自然。

  “动物被观赏”,并不是动物园的唯一功能。做好动物保护、救助、科研和科普工作,是大众往往看不到、却至关重要的部分。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是亲子游的热门选择之地。但其实,长隆长期致力于做好科研工作。长隆成立了长隆动植物研创院,推进全球珍稀物种保育研究工作。学院下设长隆鸟类研究中心、长隆灵长类研究中心等15个分支研究中心,同时构建了认知科普、研学科普、保育科普体系,开发了100多门课程,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并推动科普进校园。

  2019年,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突破繁育难题,科莫多龙成功交配。2020年,经过两个月的妊娠期和长达8个月的孵化期,9条科莫多龙被成功孵化。目前,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已繁育有25只科莫多龙后代,是全国最大的科莫多龙繁育基地。有人说,“龙年去长隆一睹真‘龙’了”。

  做好动物保护,至少有两点,一是救护,二是繁育。“这是动物园的本分。”齐新章说,“要保护野生动物,遇到受伤的、病弱的个体,就去把它们救活,努力帮助具备条件的个体重回野外;有一些个体没办法回归野外,就在动物园里养好它们,甚至通过人工繁育来扩大种群数量,这也是一种保护;还有一些极端个体既没办法放归野外,也没办法人工繁育。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饲养展示,让更多人开始知道、了解这个物种,关注、关心这个物种,对于它们也是一种帮助。”

  理想的动物园是什么模式的?

  在齐新章看来,动物园要完美践行自己的宗旨,做好保护和教育。

  “理想的动物园,可能在野生动物救护方面做得非常好,有非常完善的医疗救护条件,能够救护大量野生动物。在繁育上,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难题,甚至在人工繁育的种群扩大到足够规模之后,能去野外进行放归,重建野外种群。除此之外,它要能够开展很好的保护教育,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自然、对待自然,共同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

  齐新章说,还有更多细节值得重视,比如生活在动物园的每一个动物的福利都得到了保障,它们生活得既健康又开心;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有非常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能够照顾好这些野生动物、开展科普教育;游客来到动物园也有非常高的觉悟,能够自觉地学习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和理念。

  在西野入园处,第一块科普牌上写着珍妮·古道尔的名言:“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齐新章始终坚信,只有关注的人足够多、影响力足够大,物种才能获得更多的保护资源,对于保护野外种群才会更有帮助。

  沈志军说:“现在,公众对动物园关注度越来越高,动物园也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因为被关注而改变始终是被动的,一个动物园进步的原动力应当来自动物园从领导到员工整个群体对动物园核心价值理念的统一认知,需要团队一起走下去。对于我们来讲,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

  对于动物成为明星的现象,沈志军认为,动物园传递信息时需要“有趣”,这样可以吸引人来看,但是需要保证科学专业,把握好尺度,避免把动物宣传得过于“萌宠化”。动物园应该引导游客理解“什么是正确的野生动物保护”,并进行改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