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丹顶鹤故乡”扎龙湿地,看湿地保护法何以显实效

发布时间:2024-11-30 14:44:23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社 哈尔滨12月8日电 (谢雁冰)12月初的扎龙湿地,黄色的芦苇地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积雪,一只只丹顶鹤或驻足而立,或漫步觅食。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亦称扎龙湿地。扎龙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和人工孵化丹顶鹤基地,被誉为中国的“丹顶鹤故乡”。

  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已有一年半多,中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记者近日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的湿地保护法采访团来到黑龙江省,走进扎龙湿地,实地探访当地贯彻实施湿地保护法情况。

  据了解,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稳定在300只左右,近年来当地将笼养丹顶鹤进一步野化后补充到野生丹顶鹤种群中,进行物种保护,目前人工繁育丹顶鹤已有近600只。

  走进保护区,来到观鹤台前,饲养员正准备对丹顶鹤进行野化训飞。一位饲养员在高处向人们挥动红色小旗。不一会儿,一群丹顶鹤便飞了出来,在空中展翅鸣叫。几位饲养员各提一桶小鱼,将小鱼抛向空中,丹顶鹤朝食物奔来,尖嘴衔食,享受着“奖励”。

  人称“鹤爸爸”的徐惠已做了17年的饲养员,主要负责喂食和监测放归丹顶鹤。徐惠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丹顶鹤野生种群的壮大。“现在丹顶鹤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都要看它们,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丹顶鹤放归大自然。”徐惠说。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采取多种方式,守护丹顶鹤家园,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当地自2009年起建立湿地长效补水机制,有计划实施人工补水,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还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居民参与保护。多措并举之下,芦苇、鱼类资源逐渐增多,珍稀动物有了更适宜的栖居地。

  去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丹顶鹤故乡”的保护有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二级调研员王文锋介绍说,湿地保护法把科学保护湿地的理念原则和有益做法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以湿地保护法为核心开展保护工作,能够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湿地的合理利用,保障湿地生态功能和永续利用。

  今年6月,巡回法庭也在保护区落地生根。为更好贯彻湿地保护法,加强执法力度,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人民法院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环资旅游巡回法庭,负责审理保护区内的各类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案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及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能源利用等民事、刑事案件。

  巡回法庭负责人孙陆阳说,环资旅游巡回法庭的成立为保护扎龙湿地资源、修复生态环境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能够从源头减少纠纷,预防违法行为发生,“抓前端、治未病”。

  七人合议庭审理模式的尝试令孙陆阳印象深刻。“人大代表、专家学者、普通民众一起对案件进行旁听、会商,既发挥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又有审判人员的专业法律素养作为保障,提升了裁判的社会认可度。”

  “我们也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林长+检察长’‘林警长’协作机制,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检察监督同向发力。”齐齐哈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乔伟杰说,同时通过卫星遥感、日常监督、民众举报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打击破坏湿地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湿地资源违法违规破坏行为。

  据悉,2023年上半年,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出动巡护人员800人次,巡护里程22000公里,制止破坏湿地行为23起,发现清除猎套、猎夹、绝户网等非法猎捕、捕捞工具20套。

  保护区还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王文锋介绍说,保护区利用迁徙季、世界湿地日等时间节点,到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屯发放湿地保护法宣传册,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网络媒介,开展线上宣传,公众湿地保护意识逐渐提升。

  “在村里,我们利用大喇叭、宣传条幅、网格群、公示栏等方式,让村民了解、熟悉湿地保护法内容。”齐齐哈尔市人大代表、铁锋区哈拉乌苏村党总支书记王涛说,在临近湿地边缘的农业生产中,也提倡绿色种植,倡导农户使用农家肥,尽量不使用化肥、农药,不危害环境。

  法治力量为湿地生态罩上了“防护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扎龙湿地徐徐展开。“我们将继续以法为盾守护扎龙之美。”王涛说。(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