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20:19:01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社 柏林12月26日电 题:拉尔斯·克里斯蒂安·柯赫:我们为何参与德国博物馆“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
中新社 记者 马秀秀
2021年底,德国七家博物馆联合启动了“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旨在追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流失的文物。收藏有大量中国藏品的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参与其中。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中德友谊的见证者,1959年中国因与民主德国建交10周年而赠送的251件艺术品也收藏于此,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末。
两家博物馆为何参与“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目前进展如何?见证中德友谊的251件艺术品展出情况如何?围绕以上话题,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拉尔斯·克里斯蒂安·柯赫(Lars-Christian Koch)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来源有哪些?中国藏品有多少?
柯赫:这两家博物馆的收藏范围非常广泛。有来自国际购买,有来自探险所得,有国际上一些友好王室家族赠送的礼物,也有来自一些学者的大规模收藏旅行。其中一位重要的收藏家是阿道夫·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他收藏了大量民族学藏品。
在殖民时期,也有来自殖民地的收藏。此背景下,有作为礼物的交换;有通过贸易的购买;还有备受争议的暴力行径等,也就是说很多文物被盗窃、抢劫。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必须非常坦诚。还有一些收藏来自考古挖掘,这种情况在南美洲较多。我们有很多收藏品是专家和同行一起现场挖掘的。当时有的物品被带到了德国。此外,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包括录音、录影、照片等。我们也收集当代艺术,这是一个庞大而新颖的收藏领域。需要补充一点,我们至今仍在进行收藏工作。
来自中国的藏品,亚洲艺术博物馆大约有6500件,涵盖很多领域,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大约有17000件。在洪堡论坛展览中,总共展出了1000多件与中国有地理联系的物品。我们会定期对展出藏品进行轮换展示。通过数十年轮换展示,不仅可以让游客看到新展品,还保护了馆内藏品,因为一些藏品对光线非常敏感。
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和瓷器。马秀秀 摄中新社 记者: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为何会参与“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果?
柯赫:我们不仅是项目参与者,而且还与柏林国家博物馆的中央档案馆一起负责该项目。原因非常简单,我们当然都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对此过程中流失的文物持批判态度。尤其因为这些文物分散在多个国家,证明某些物品的确切来源非常困难。我们正在研究自己拥有的所有数据,包括录入数据、日志簿等。我们还需评估有多少物品与义和团运动直接相关,有多少可能是后来被交易的物品。这一联合项目很重要,有助于了解这些博物馆内部是否存在物品流通。比如,是否有相同的收藏家捐赠了物品,我们没有相关文件,而其他博物馆可能拥有整个文档。这种溯源研究并不仅在德国进行,而是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简而言之,我们首先要与中国伙伴一起搞清楚,对于溯源评估,我们实际上拥有什么,再弄清楚哪些涉及非法所得。对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目前该项目还没有完全完成。明年2月将在慕尼黑再次举行研讨会,介绍相关成果、讨论后续项目等。这些项目完成后,我们必须根据结果采取措施。对此,我们只能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全球社群中了解其他文物的情况。
目前我们取得的进展非常明显,已整理了许多溯源,并与中国同事进行了沟通。我们将讨论如何继续,是否还需进一步溯源研究,是否需要在中国进行反向研究等。这些都是非常开放的问题。对我来说,进行这些研究项目是对未来真正的展望,看看我们能否通过这些研究找到真正以未来为导向的解决方案,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更宽广的网络,来共同展示这段历史。
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宋、五代、元朝的瓷器。马秀秀 摄中新社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些流失文物的应有归宿?在您看来,此次文物溯源是否会对中德关系及两国交往产生积极影响?
柯赫:物品应归属何处,是我们正在合作探讨的方面。贝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很快与之达成了一致,即这些文物(贝宁流失的文物)将来也必须在欧洲展出。因为非洲同事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大家更好了解这段共同的历史,并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我们已经开始与中国合作,这在未来也将继续。所以我是在全球背景下看待整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未来化思维。
我认为我们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这样做,我们相互展示了历史,并且非常开放地对待一切。这是更好理解彼此、更好接受彼此的第一步。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我们正在研究这段历史。
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明清时期绘画。马秀秀 摄中新社 记者: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了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与民主德国建交10周年而赠送的251件艺术品。这是怎样一段故事?目前这些艺术品展出情况如何?
柯赫:这是一份非常慷慨的礼物。当时它被展示在今天的佩加蒙博物馆,251件礼物都参与了一次特别展览。然后,有大量藏品被列为常设展览展出。后来这些艺术品移交给了当时还被称为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大部分艺术品在那里一直展出到2017年。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艺术品都进行展出,其中有一些如漆器、书法等,我们要非常小心对待。
这些艺术品如今在洪堡论坛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中轮流展出。在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设计的展厅里,有一个专门展示中国送给民主德国的礼物的大型陈列柜。那些对光线、运输等非常敏感的艺术品,我们更倾向于将其保存起来供研究使用。
参观者在观赏1959年中国因与民主德国建交10周年而赠送的251件艺术品的部分展品。马秀秀 摄中新社 记者:目前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与中国的交流合作情况如何?在您看来,中德之间博物馆应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以增进两国之间相互了解?
柯赫:我们和中国有相当多合作,而且正在努力建立更多合作关系,加深密切联系。此前,因为一个音乐考古学方面的项目我就到访过中国三次。那时候,中国同行也经常到柏林,我们有着密切合作。
今年我去拜访了北京首都博物馆等。明年,将有一位中国科学家从北京过来,在这里待一年,与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科学家共同研究我们的甲骨藏品。
对于两国博物馆交流,我认为我们已经标识的不同研究方向很重要。首先是考古学领域,还有一些诸如展览构建、博物馆传媒等方面,这些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发展。我们可以相互学习,还可以在恢复、保护以及如何处理相关问题方面学到很多。交流非常重要,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们未来一起策划展览,以便能够更密切关注我们对物品的共同感知,也将其更清楚地传达给观众。
我们还启动了一个大型项目——“合作的博物馆”,期望通过驻留计划实现全球化运作。中国当然是其中一份子。我们有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国际访客,他们通过在这里工作,建立起全球联络网。我认为博物馆的未来在于合作和协同工作,我们必须在国际上进行非常紧密的合作。(完)
受访者简介:
拉尔斯•克里斯蒂安•柯赫(Lars-Christian Koch)。版权所有:马克斯•泽拉恩(Max Zerrahn)拉尔斯•克里斯蒂安•柯赫,德国民族音乐学家和民族学者。自2018年起担任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2003年至2018年,他曾担任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媒体和民族音乐学、视觉人类学以及录音档案部门负责人。他还是德国科隆大学民族音乐学兼职教授,柏林艺术大学名誉教授。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