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3:07:50 来源: sp20241230
沃柑连片,长势正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脱贫户农进忠边打理果树,边乐呵呵地说:“瞧我的新工作,零工市场帮了大忙。”隆安县建设零工市场,送工上岗,多渠道支持脱贫人口等重点人群灵活就业,增加岗位增长点。
建设零工市场,深化跨省份劳务协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广西千方百计稳住脱贫人口就业饭碗,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截至9月底,广西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287.7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7.29%。
畅通岗位对接机制
定期推送用工信息
清晨,隆安县“小梁送工”零工市场热闹起来。53岁的农进忠来登记当日出工,“任务是沃柑管护,干半个月。”
不一会儿,农进忠和其他32名工友乘专车到达鸣谷沃柑基地,开始劳作。他用钩一划,手一掐,动作麻利:“筛去小果,沃柑才长得好。”
“小梁送工”零工市场是隆安县易地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的一个就业服务平台。零工市场发起人、安置区就业服务站站长梁佳介绍:“依托‘安置区+迁出地’联动,零工市场形成‘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的岗位供需对接机制。”
近年来,广西全面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强化公共就业、用工信息、快速对接等服务措施。“广西就业”微信小程序设立“零工市场”专区,搭好“找活”平台;推出一批零工市场、零工超市、零工驿站,建设“揽活”家园;针对脱贫人口能力素质提供技能培训服务,打造“练活”基地……
“接活不愁!”农进忠说,“以前没活干,现在活很多。”早年,农进忠想找零工,只能蹲在马路边竖块牌,写上会干的活,“接下来得碰运气”。
从隆安县南圩镇爱华村搬出来后,农进忠不再担忧找工作。“‘马路市场’变零工市场,‘蹲马路’变‘动手指’,省心多了。干一天赚130元左右。招工多,种苗工、套袋工、剪芽工,一个月中我25天有收入。”农进忠说。
企业定期向“小梁送工”零工市场发送用工计划,日均200多条零工信息精准共享。务工群众在线上微信群或线下就业服务站挑选岗位,社区每天“点对点”接送。
“小梁送工”零工市场已延伸到隆安县10个乡镇,用工订单涵盖电子厂、包装厂、火龙果基地等500多家企业。爱华村也成为一个送工分站点。
梁佳说:“零工市场已送工427批次2.8万人次,各乡镇服务站及其他社会劳务主体送工174批次0.91万人次,直接帮助群众增收超480万元。”
截至9月底,广西已建成306家零工市场。各零工市场已为企业、个人经营者发布就业岗位91.11万个,服务群众49.09万人次。
引进项目吸纳就业
组织群众外出务工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乔音乡久加村的蔬菜种植基地,茄子挂满枝头。
50岁的脱贫户韦福道穿梭茄子架间,手持剪刀,挑个大饱满的,顺手摘下。韦福道说:“基地由广东企业建设,我来这务工一年多了。”
2022年,广东深圳市利民集团子公司广西鹏鲜生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在久加村流转了544亩土地建立蔬菜基地,发展精品农业,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吸纳周边50余名群众就业,被评为“粤桂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
广西与广东结对的33个县(市、区)深化粤桂劳务协作,遴选优质企业,建立重点吸纳广西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的“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
“家门口就能打工,太方便了。”韦福道说,“每年有土地流转金1500元,蔬菜基地务工每月最少挣2800元,村里还有集体经济分红,一年下来收入不少。”
放眼望去,蔬菜基地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施、4G灌溉控制器、土壤墒情电控柜、自动虫情仪……韦福道说:“还是大企业有办法,怪不得茄子亩产过万斤。”
深圳市龙华区对口帮扶凤山县。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凤山县在县城建立龙华·凤山双创产业园,吸纳引进广西鹏鲜生等35家企业。园区内,有246名脱贫人口就近务工。
跨省协作,就近就业是一方面,外出务工是另一方面。
凤山县打造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样板,与深圳市龙华区联合打造“龙凤就业+”服务平台,建成龙华区对口支援凤山县就业促进服务中心,动员、组织、输送脱贫人口到广东各地务工。
看就业信息,广东企业的优质岗位发布到村屯、公开上墙、推送到人;看专场招聘,“春风行动”“公共就业创业‘职通车’”“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招聘搭起就业大舞台;看送工到厂,凤山县已投入资金127.89万元开展“点对点”集中输送,其中广东帮扶资金投入80万元,免费输送外出务工人员106车次3427人,其中脱贫人口1033人。
龙华区对口支援凤山县就业促进服务中心负责人韩素琼说:“通过驻点招聘、远程招聘、专场招聘,我们连接广东企业累计吸纳8700余人就业。”
粤桂携手,拓宽脱贫人口就业增收空间。今年前三季度,广西各级人社部门共收集广东用工企业480.84万个就业岗位。今年上半年,广西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58.63万人,其中脱贫人口27.27万人。
推行“培训+就业”模式
持续提升培训针对性
预设哺乳环境参数,智能窗帘徐徐闭合,空调伴侣主动调节温度、湿度。百色市田阳区田州镇五指山老乡家园社区的一家智能家居体验馆,经营者黄素苗正在模拟月子中心智能家居使用场景。
黄素苗是95后大学毕业生、脱贫户。2021年,黄素苗返乡,和丈夫包瑞祯摆过地摊,卖过食品,做过玩具。“转做这行,机缘来自一次培训。”黄素苗说。
原来,田阳区组织开展稳岗课堂职业技能培训母婴护理班,黄素苗报了名。培训既有产后恢复和哺乳期妇女营养需求等理论知识,又有产妇盥洗与沐浴方法和婴幼儿饮食料理等实操课程。
每天晚上上课,四个小时,很紧凑。黄素苗想:“照料产妇和婴儿的工作强度很大,有什么办法能更便捷?”
后来,她接触到某智能家居企业,和丈夫一起经营体验馆。利用自己的培训所学,黄素苗将母婴护理的环境参数应用在智能家居中。“已经卖了20多套产品,营业额超过60万元。”黄素苗说。
广西推行“培训+就业”模式,加大脱贫人口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培训针对性。田阳区已累计开展92期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惠及脱贫人口2485人。
体验馆开了新店,又吸纳了6名脱贫人口就业。黄素苗说:“采用‘上岗+培训’‘师带徒’等方式,我也将自己的技能传递给更多人。”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今年广西摸排低收入组脱贫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情况,为其至少推荐1个培训项目,开展“八桂家政”“八桂建工”“八桂米粉师傅”等劳务品牌相关培训11.71万人次。
“今年前9个月,广西各级人社部门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41万人次,其中脱贫人口4.02万人次。”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周南屏介绍。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3日 14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