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局出路何方?欧洲仍在寻寻觅觅

发布时间:2024-12-23 08:33:26 来源: sp20241223

  在经历了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巨大冲击后,欧洲在担忧与希冀交织的复杂心态中迈入2023年,希望恢复经济增长,击败俄罗斯,强化地缘政治地位。但是,在2024年即将到来之际,欧洲却发现,自身处境更加艰难,未来似乎更为迷茫。

  “援乌抗俄”进退两难

  2022年,为应对乌克兰危机,欧洲国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连续出台九轮对俄制裁措施。进入2023年,欧盟再度推出两轮对俄制裁措施,并加大了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总额已经接近900亿欧元。2023年6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从2024年至2027年底,向乌克兰提供500亿欧元的赠款和贷款。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逐步打破禁忌,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打击武器、坦克等更多重型装备,加快培训乌克兰军人,包括飞行员等。

  欧盟和欧洲国家希望,持续的对俄制裁以及乌克兰的反攻能一举改变乌克兰形势,迫使俄罗斯接受乌克兰提出的要求,并强化欧洲相对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优势地位。但形势的发展并未如欧洲所愿。

  其一,乌克兰反攻不力。在损失大量武器装备和人员的情况下,乌克兰取得的战果极为有限,俄罗斯基本守住了战线,甚至在乌东局部地区发动进攻。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人口减少,兵员不足,总统泽连斯基和总司令扎卢日内的矛盾公开化。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最新民调显示,乌克兰公民对总统的信任率已在本年12月降至62%,而总司令信任度则升至88%,批评和挑战泽连斯基的人也在增多。这一切都不是能尽快战胜俄罗斯的迹象,西方和欧洲开始认识到,俄罗斯获胜的前景在增大。

  其二,欧洲援乌出现动摇迹象。2022年,中东欧国家曾是最为支持乌克兰的国家,积极出钱出军备,但自2023年初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波兰等国以乌克兰粮食冲击本国市场为由,单方面禁止从乌克兰进口谷物;波兰等国货车司机还阻止乌克兰货车进入本国;波兰在与乌克兰发生外交摩擦后,宣布将暂停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转而专注于自身军事建设。斯洛伐克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政府宣布将停止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11月22日荷兰大选后,反对援助乌克兰的极右翼政党自由党成为荷兰众议院第一大党。由于匈牙利的坚决反对,12月举行的欧盟峰会未能就对乌500亿欧元援助资金达成协议。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承认,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已出现疲劳症。

  其三,俄罗斯似乎形势向好。2023年,俄罗斯的经济在制裁重压下并未崩溃,反而实现增长,甚至高于欧盟经济增长率,尤其是其军工产业显现韧性,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坦克、大炮、无人机等军需物资。

  其四,美国中期选举后,共和党人把持了众议院,拜登政府给乌克兰提供资金面临更多阻力。最新民调显示,接近一半的美国选民认为美国政府给予了乌克兰过多援助,而持此看法的共和党选民比例高达65%。而且,特朗普可能会卷土重来。鉴于其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及其过去对欧洲的看法和做法,欧洲有理由担心,未来乌克兰形势可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也就是说,在经历了年初的热情高涨和信心十足后,欧洲发现,乌克兰危机已陷入僵持阶段,而且形势发展于己十分不利,推进“援乌抗俄”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法德轴心缺失加大一体化困局

  作为欧洲一体化的启动者和推动者,法德两国是欧盟的核心力量,但近年来法德轴心持续弱化。2023年,法德各自经济、社会、外交困境加剧,双边关系冷淡,矛盾增多,导致欧盟内部纷扰明显上升,整体发展失去方向。

  一方面,法德两国自身麻烦缠身,引领欧盟发展的意愿和能力都在下降。法国国内改革进程推进艰难,养老金改革导致持续数月的示威游行,警察枪杀阿尔及利亚裔少年一事再次引发大规模骚乱,国内极右、极左势力持续发展,使得法国形象和影响力受损。

  德国三党联合政府权斗不断、互不相让,国内政策相互掣肘,朔尔茨总理权威难立,对外难以用一个声音说话。11月15日,德国宪法法院判决,德国政府将应对新冠疫情的专用资金用于绿色转型违反基本法,造成“预算危机”,加大联合政府内部矛盾,进一步弱化德国在欧盟内的影响力。2023年德国经济下行,成为发达经济体中表现最差的国家,预计将衰退0.4%,失业率增加,有再次成为“欧洲病夫”的危险。在主流政党不得人心的情况下,德国极右翼政党选择党乘势崛起,不仅在东部五州民调领先,在西部诸州的选举中也力压执政的社民党和绿党。12月17日,选择党赢得德国东部一个中等规模市镇镇长选举的胜利,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

  另一方面,法德两国分歧和矛盾也在增大,面和心不和,彼此不满程度上升。法国对推进欧洲战略自主的决心更加坚定,要求欧洲国家在防务工业等诸多领域协调行动;德国则因在经济、能源、安全等方面更加依赖美国而更多倾向美国,比如采购美国的F-35战机等。法国要求欧盟财政政策保持宽松,德国则希望恢复约束,加强监管。法国主张推广核能,德国则坚决反核。在对外政策上,特别是在应对巴以冲突等重大问题上,法德也是各自行动,甚少协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法德轴心的缺失产生了严重后果。其一,国防工业的整合是形成欧洲防务自主甚至战略自主的基础,德法理念差异及相互猜忌妨碍了双方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其二,在法德轴心缺失的情况下,欧盟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真空,但该机构民意代表性不足,被欧盟一些成员国和民众视作违反成员国利益、脱离民众实际需求的官僚机构,已经引发成员国越来越多的不满,这反而不利于欧盟的内部团结。

  其三,难以带动中小成员国。欧盟内中小成员国对法德等西欧大国怀有本能的猜疑,担忧其损害自身利益。法德两国囿于国内经济社会问题,既无力给中小国家提供足够财政援助,也无法起到示范作用。因此,两国即使在欧盟决策机制改革、加大企业补贴力度、难民摊派等问题上有相似或相同立场,也得不到一些中小成员国的支持。比如,一些中小国家认为,无论是欧盟决策机制改革(如取消外交与安全政策上的一票否决权),还是产业政策调整(如允许成员国补贴企业)等,都只会有利于法德等大国。

  欧盟深知,团结才有力量。但是,2023年欧盟内部纷争明显增多,凸显一体化之艰难。

  “去风险”的风险上升

  “去风险”是2023年欧洲的热词,也是欧盟经济、贸易乃至对外关系的主线。2023年3月,冯德莱恩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此后这一概念被欧盟及美国广泛使用,取代了不合时宜的“脱钩论”。从根本上看,欧洲的所谓“去风险”虽然否定了“脱钩”,但实际上是“脱钩论”的变种,仍体现出基于价值观偏见的排他性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引领下,欧洲内外政策的保护性、防卫性上升,开放性、包容性减少,损害了欧洲所追求的经济社会韧性。

  2023年以来,欧盟推出并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包括“关键原材料法案”“净零工业法案”“外国补贴条例”“反胁迫工具法案”等。6月20日,欧盟还发布了《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等,贯穿其中的中心意思是,保护欧洲的市场和技术等,进行选择性合作,即加强与西方及所谓志同道合者的合作,防范与排斥“有风险”的特定国家和企业。

  欧洲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也高度依赖全球市场,人为地、任性地“去风险”,实际上是在破坏全球高效的分工协作和产业链体系,是在弱化全球合作和团结精神,也是在损害欧盟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看,欧洲并未因“去风险”而变得更好,反而更糟。

  在经济方面,因为失去了俄罗斯相对低廉、稳定的能源供应,更多转向价格更为高昂的美国液化天然气,欧洲工业的竞争力大幅下降。2023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环比萎缩0.1%,整个欧盟增长仅0.1%。2024年的增长预期也不容乐观。

  在社会方面,低增长、高通胀加剧了生活成本危机,社会底层及普通民众生活压力显著增大,各种大规模的罢工、抗议、示威游行等此起彼伏,表明欧盟社会韧性正在经受考验。难民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族群关系紧张问题等,都将加剧欧洲民众的不安全感,当前民粹主义再兴就反映了这一社会情绪。欧盟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也正在遭受民众越来越大的反对。事实上,欧盟及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在气候政策目标上有所退却。

  在对外关系方面,欧洲极力强化与美关系,对美国经济、能源、科技、安全等全方位的依赖前所未有。但近乎“一面倒”的外交政策所带来的风险也同样显著。如果特朗普再度上台执政,那么美国必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外交和安全风险。但在欧洲的“去风险”战略中,美国不是风险,而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可见,在“去风险”战略中,如果基于狭隘的价值观偏见和所谓的制度竞争去评估风险,肯定是搞错了方向,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应该说,2023年欧洲一直在努力构建欧洲主权,推进战略自主,让自己能在全球地缘政治变局中“掌控自己的命运”。但囿于种种局限,成效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展望2024年,欧洲的发展潜藏着更大风险,但合作机遇仍在。希望欧洲能用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态度来看自己、看世界,拥抱全球合作,实现自身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和安全。

  (作者:张健,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