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向“新” 培育发展新动能(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07 12:39:09 来源: sp20250107

  机械臂挥舞,一批批晶圆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入机器,经过镀膜、光刻、刻蚀、清洗等多个精密流程,一片片红外探测器陆续下线。

  走进湖北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德红外”),3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探测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任务。

  “这个探测器只有指甲盖大小,俗称红外芯片,集成了传感器、集成电路等,能把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转化为光电信号,是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关键部件。”公司董事长黄立介绍,去年公司实现了制冷型1K高分辨率探测器、1K非制冷帧积分探测器等新产品的科研鉴定和批量生产,芯片产品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40%,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目前订单已经排至今年7月。

  从零起步,坚持自主创新,从底层红外关键器件到综合光电系统,建成较为领先的全产业链研发生产体系。如今,高德红外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续写攀“高”向“新”、追光而行的新故事。

  坚持自主创新,勇攀红外科技高峰

  高德红外旗下的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在单晶炉旁设置调试参数、持续观测仪表数据……原材料在高温高压的炉内经过一个月左右时间的“生长”,红外探测器所需的红外晶体才能制备出来。

  “公司拥有氧化钒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碲镉汞制冷红外探测器、二类超晶格制冷红外探测器等3条批量生产线,可自主完成从原材料提纯、生长,到芯片的流片、制造、封装与测试的全套工艺,红外芯片年产能近千万片。”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文洪介绍。

  自1999年成立至2010年上市之初,高德红外主营业务为红外热像仪整机产品,当时约占其成本70%的红外探测器需从国外进口。“依赖进口,不仅用不上性能最佳的红外器件,而且价格高、交货周期长、售后保障不稳定。”周文洪说。

  多年来,高德红外坚持不懈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2014年,非制冷红外探测器量产;2015年,制冷红外探测器量产;2017年,高性能制冷型单色百万像素红外探测器芯片研发成功;2021年,百万像素级双色双波段红外探测器面世并批量生产;今年1月,公司“高性能红外探测芯片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科技成果项目通过了院士专家组评审……

  “为保持关键技术领先,我们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20%左右用于研发,目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近一半。”黄立介绍。

  眼下,公司正沿着更大阵列规模、更小像元尺寸、更高灵敏度、更短热响应时间等方向持续攻关,全力开展400万像素制冷型探测器、百万像素非制冷帧积分探测器的研制,计划在今年发布系列高性能中波探测器及机芯、系列非制冷车规机芯和模组等全新产品。

  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高德红外旗下的武汉轩辕智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全新的车载红外产品生产线引人注目。AA调焦、镜头组件测试等高精度生产设备通过轨道连接,如同一列火车,在机械臂辅助下,产品贴装、锁付、光学调焦、检测等全套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

  “我们对标国际先进制造技术,自研算法,自主搭建了车载红外产品AA生产线及车载红外全自动综合测试系统,可实现多项功能自动化检测,大幅提升产品整体性能和生产效率,年产能从15万台提高到百万台。”轩辕智驾工程部经理王立良介绍,该生产线去年12月投入使用,预计今年5月可实现量产。

  高德红外正全面实施红外“芯”平台战略,以自研国产化红外探测器芯片为基础,为广大用户提供一系列基于红外探测器的开发、机芯硬件平台及软件算法解决方案,赋能安防监控、工业监测、辅助驾驶、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

  “我们自主研发的车载红外热成像产品,可有效解决雨天、黑夜、雾霾、强光眩光等特殊场景下的视觉感知,弥补其他传感器短板,增强全时感知能力,为自动驾驶领域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黄立介绍,产品已在东风猛士、广汽埃安等多款车型上使用。

  武汉市青山区一家热电厂的中控室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厂内变压器、高低压断路器等不同点位的实时红外图像清晰地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相应的温度信息也同步显示。

  “过去人工巡检,热电厂数百个点位一次巡检下来需要几天。”武汉高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平台研发经理崔昌浩介绍,高德智感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等先进技术,为该厂定制化开发了新一代红外在线智能监测系统,巡检人员坐在中控室就可实时监控所有设备状态。

  依托全产业链布局优势,高德红外正将红外热成像技术推广至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如今,公司年产各类红外产品150多万台,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用热成像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开辟产业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

  一架无人机从位于武汉光谷关山公路检查站的自动机库起飞,按照提前设定好的航线执行日常巡飞任务。“我们的无人机能够搭载1K超清红外云台相机、气体探测器等载荷,具备毫米波雷达感知、多机中继组网等前沿技术,就像有了‘千里眼’,能够精准开展火点及烟雾、河道漂浮物、违规建筑等数公里外的地面场景识别及有害气体检测。”黄立介绍。

  随着越来越多低空应用场景被打开,低空经济成为各地打造新增长引擎的重要选择。去年,武汉市出台《推进武汉市无人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两大无人机产业集聚区。

  “我们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开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黄立带领团队创办普宙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低空经济应用领域,持续打造专业无人机、无人机自动机库、软件和数据运营平台等系列产品。

  2022年11月起,普宙科技与光谷携手建设东湖高新区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已为城管、水务、交管等部门建设了11套无人机自动机库,规划固定航线140余条,可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火灾预警、环保巡查等34个场景。“二期项目建设正在推进,预计今年10月完成竣工验收,届时将有186架无人机用于城市治理。”普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虎说。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脑机接口等创新标志性产品。3月8日,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黄立介绍了团队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创新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交互,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黄立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双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完成了数百例动物实验。目前,正聚焦脑机接口微针及电极长期稳定性、安全性等共性问题开展攻关,未来有望为脊髓损伤、渐冻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颠覆性的诊疗方案。

  “未来我们要研发出更多让‘梦想成真’的前沿技术,用一项又一项科技创新和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黄立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1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