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发布时间:2024-11-24 20:00:00 来源: sp20241124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专业指南》),提出新增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分别为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

为什么要引导开设这些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医学人才缺口问题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医药健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更多的医学人才,使相关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显。这是国家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最直接的动因。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王冬表示,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医药产业的持续升级,使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上升。仅依靠高校毕业生,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目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除了对口专业的本科高校毕业生外,主要为来自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或由企业自行培养的人才。”王冬表示,尽管培养渠道多元,行业企业“各显神通”,但相关领域仍然缺乏高端人才。

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孙敏捷持有相同观点。他表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快、大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快转型等因素催生了新的、细化的职业需求。

“尤其是在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比如人工智能药学、药物经济学、医疗保障、老年健康服务等领域,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缺口巨大。这直接推动了新专业的产生。”孙敏捷说。

交叉融合是共同特征

王冬表示,虽然新专业是面向医学人才数量缺口现状开设的,但培养目标并不仅是增加人才数量,而是使人才结构与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5个新专业可满足诸多领域的人才需求。仅以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可从事生物信息学家、数据分析师和生物统计学人员等多种职业。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新专业也应更重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式培养医师或者药师。

“新专业将助力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共同发展,为中国医疗健康事业提供多层次支持,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与进步。未来,大家将看到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在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老年医疗服务优化、健康管理与预防水平提升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王冬说。

“过去的思路是‘以治病为中心’,现在的思路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更有保障,是医药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孙敏捷表示。

“此次增设的5个新专业,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都强调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除了强调学科交叉外,这些新专业还具有聚焦技术创新、顺应社会需求的特点。”孙敏捷说。从学科门类上看,此次新增的新医科(含药学)专业是将“医学”“工学”“理学”“文学”等多个传统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相比传统医学更加强调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

“新专业拓宽了传统医学专业的边界,也将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催生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健康。”孙敏捷说。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此次增设的5个新专业并非新鲜事物。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其中的部分专业,或是与这5个专业相近的其他专业。例如,2023年,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

孙敏捷介绍,该校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于2022年获批,2023年已招生64人,毕业生可在生物、制药、医疗与公共卫生管理等领域从事人工智能建模、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在智能医学、药学、生物信息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进一步深造。

“中国药科大学正在稳步推进新医科专业的申报筹备工作,预计2024年新增药物经济与管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等专业,2025年新增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实现新医科专业全覆盖。”孙敏捷表示。

谈及如何做好新专业的建设,孙敏捷说,高校应瞄准健康中国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建立一套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响应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适时调整专业。

《专业指南》也提及,新专业的设置原则包括建立引导性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开设新专业,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步到位”,而是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除了建设面向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的新专业,中国药科大学也在推进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等传统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升级、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专业设置与人才、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孙敏捷说。(孙明源 姜晨)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