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7:16:42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台州11月9日电(傅飞扬)“今年5月,我们为武义‘侨助工坊’来料加工基地送项目、送订单、送服务,达成意向合作订单1.04亿元;7月,我们为临安‘侨助工坊’牵线搭桥,意向合作订单达1.1亿元;10月,我们推动建德‘侨助巾帼共富工坊’签订意向合作订单3000万元……”
中国来料加工联盟协会会长、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埠头镇乡贤、菲律宾华侨周伟力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梳理起了他近期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
近日,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的2022年度“最美乡贤”学习宣传活动公布名单,周伟力名列其中。从离开大山、出海经商到反哺家乡、带富一方,20余年来,周伟力切身帮贫扶弱,助力共同富裕。
浙江“最美乡贤”周伟力。受访者供图时间拨回2000年底,周伟力与一些商户拎着米面油和现金去山区探望一名70多岁的低保户阿婆。阿婆告诉他,“我手脚便利,下次能不能给我带点来料加工的活?”
“可以说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彼时,周伟力发现,部分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渠道少、剩余劳动力多,与来料加工的业务需求不谋而合。
自此,在义乌经商的同时,周伟力牵头成立来料加工志愿服务队以及来料加工联合会,积极对接来料加工订单并向欠发达地区输送,架起了商户和农户之间的共富桥梁。
在台州市侨务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心怀反哺家乡之情的周伟力发挥自身人脉特长和熟悉海外市场的优势,帮助仙居县田市镇水阁村在浙江范围内率先建成“侨助工坊”。
如今,走进位于水阁村的“侨助工坊”,来料加工订单源源不断,“侨商侨企+村集体+经纪人+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添收入。仙居县的“侨助工坊”辐射该县80多个加工点,覆盖10余个乡镇(街道),累计产值达8100万元,惠及1900多名农村赋闲劳动力。
“来料加工的产品有服装、工艺品、节庆用品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简单地说,我的任务就是把商户们的订单需求和村民们擅长的工作匹配起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周伟力说。
一个人要帮,一群人也要帮;家乡人要帮,远方的“亲人”也要帮。2008年,汶川地震牵动人心。灾后,周伟力多次前往当地调研,收集掌握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距离限制,传统的来料加工模式助力汶川发展成效甚微。
为此,结合市场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需求旺盛的特点,周伟力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推动无痕短裤产业车间落地,同时承诺在10年内为汶川提供20亿元来料加工信息和货源,实现从“单纯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
周伟力的执着,为汶川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9年初,34个生产车间在该县建成落地,形成了“裁剪—整烫—打枣—包装—运输”完整产业链,2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统计,20多年来,周伟力往欠发达地区发放来料加工费超300亿元,带动了500多万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业务辐射至金华、丽水、衢州等浙江中西部地区以及河南、安徽、陕西、湖南、江苏、四川等30多个省(区、市)。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周伟力深谙这一道理。
为推动山区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他创新“来料加工+产业培植”的运作模式:一方面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各地企业对接在义乌举办的各类大型展会,为“侨助工坊”带去来料订单;另一方面开展业务培训,向部分村民传授如何接单、如何把握发货时间等知识,培育了一批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经纪人。
周伟力告诉记者,眼下,来料加工已成为部分村民创业的基石。“从家里的几口人到10个人、20个人,再到100个人、200个人,越来越多的工坊成为有规模的工厂,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税收,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未来。”(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