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丨专访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

发布时间:2024-12-23 03:38:35 来源: sp20241223

  从公派留学生到一国总统

  他与中国有着怎样的奇妙缘分

  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

  感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他如何借鉴中国经验提升本国经济

  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接受《高端访谈》独家专访

  关注国际焦点,洞察世界风云。今天我们要对话的是一位来自非洲的老朋友。他曾经在中国求学十余年,获得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学成归国之后,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并没有中断。2013年,在高票当选总统之后,他将中国作为第一个出访的国家。他就是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对于中国,他有着怎样的深厚情感?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怎样的借鉴意义?又计划如何续写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呢?今天,我们一起在对话中寻找答案。

  邹韵:特肖梅博士,很荣幸邀请您来到《高端访谈》。您把中国称为“第二故乡”,您之前在中国学习了十多年。每次回到中国,您都有怎样的感受呢?

  穆拉图·特肖梅:每次我来到中国,无论什么时候回来,感觉都像是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一样。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它留给我的烙印很深,特别是我学生时代那些年。我记得我的老师、同学,还有我的中国室友。当时我有一个中国同学做室友,他帮助我提升中文水平,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互帮互助。所有这些我都记得。当然我也记得当时北京的样子,北京大学周边的景致。1976年我来北京时,北京有着和现在不同的风貌。从1976年到2023年,当我回首时,已经过去40多年,将近50年了。你可以想象我的学校、我的大学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1976年,高中毕业的穆拉图以埃塞俄比亚公派留学生的身份来到中国学习。

  埃塞俄比亚前总统 穆拉图·特肖梅:那是一个政府的奖学金项目,当时获得这个机会是很不容易的。在几千个埃塞俄比亚的高中毕业生中,只选拔了5个人参加这个留学项目,那是我第一次出国。

  北京语言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穆拉图在中国求学的第一站便是在这里学习中文。

  邹韵:特肖梅博士,我们想给您看个东西。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这是您在北语的学籍卡。

  穆拉图·特肖梅:是的,让我看看。1976年嘛,北京语言学院。

  邹韵:您在北语和北大总共学习了十多年,所以我们一位特别的朋友为您准备了一个惊喜。您还记得她、还能认出她吗?

  穆拉图·特肖梅:她是我的中文老师,王老师。

  邹韵:是的,王老师。她托我们向您转达祝福。

  王老师:记得你1976年来中国学习,而且第一个就到了我的班,我记得你非常认真,求知若渴,总是学。而且我从你的眼神和你的表情来看,你好像不是只为自己学习,好像有一种为祖国学习的那种劲头。我记得你跟我说过,你说我将来要好好学习,我回去要建设我们的国家,把我们的国家也建设得越来越好。那时候你就有这个志向,你有这么大的抱负,所以你后来当了总统,这是必然的,你做得很好。

  穆拉图·特肖梅:王老师对我特别严格。我们刚开始学中文的时候,第一周每天要记20个汉字,第二周增加到每天30个,第三周增加到每天50个。记不住的话,王老师就不让我走。我不是抱怨。王老师对我关照有加,像母亲,像大姐姐。但她严肃起来,绝不留情,“你们不能离开教室”,我们都得听她的。

  邹韵:我们听说您当时中文很流利。

  穆拉图·特肖梅:都是王老师的功劳。

  邹韵:多亏了王老师。现在您还记得多少中文呢?

  穆拉图·特肖梅:能说一点。

  邹韵:您还可以说一点中文。

  穆拉图·特肖梅:可以,可以。特别是我在北京大学的时候,有时候我给我的同学打电话,他家里的人接电话的时候说,“你是谁?”有的时候我说我是小王,或者是小李,他们听不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那个时候是那样。

  邹韵:那时候您一定很骄傲吧?

  穆拉图·特肖梅:有一点。

  1977年,穆拉图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并于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91年,穆拉图在北大国际政治系继续深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邹韵:就像王老师说的,您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雄心和远见,想让您的祖国埃塞俄比亚变得更好。那么您认为在中国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那段经历对您的政治意志或治国思想有什么影响,或者说是如何影响的呢?

  穆拉图·特肖梅:环境塑造人。高中毕业后我来到中国上大学,时机正好。当时我的思想开放,可以接受任何事物,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幸运的是,我学到的是很好的一课。我会开始想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真的,是我所处的环境帮助了我、塑造了我,让我能服务于我的国家。所以我要感谢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

  邹韵:这些美好旧时光中您最怀念什么?

  穆拉图·特肖梅:怀念一切,一切我都很怀念。和朋友们踢足球、出去玩、社交。我们的青春时光真的很美好。但是我们现在无法重复这一切了,没法重来一遍。

  邹韵:这就是为什么它很珍贵,因为这就是一生中独一无二的经历。

  穆拉图·特肖梅:是的。我20多岁时有过非常美好的黄金时光,虽是旧时光,但不管怎样,我很喜欢那段日子。我跟同学一起(踢)足球,我特别喜欢踢足球。我们在北大有个足球队,跟清华大学一起比赛,或者是人民大学,我们附近的那一些大学。那些我特别喜欢。

  邹韵:您是踢球场上的哪个位置?

  穆拉图·特肖梅:前卫(锋)。

  邹韵:那您跑得应该非常快。

  穆拉图·特肖梅:对,我踢球,射门是比较好。

  邹韵:您在中国前前后后加起来工作生活有十多年的时间,(穆拉图:有。)您最爱中国文化或者中国人民的什么呢?

  穆拉图·特肖梅:说实话,中国的什么都喜欢。

  邹韵:您有没有最喜欢的中国美食?

  穆拉图·特肖梅:我特别喜欢那个宫保鸡丁,因为那个有一点辣,四川菜的那种,因为跟埃塞俄比亚的口味是差不多的。

  1991年,学成归国的穆拉图以参赞衔进入埃塞俄比亚外交部。此后,他担任过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长、议会联邦院议长,以及驻中国、日本、土耳其、阿塞拜疆等国的大使。

  2013年10月,穆拉图当选埃塞俄比亚总统。上任后,穆拉图大力借鉴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

  埃塞俄比亚前总统 穆拉图·特肖梅:我成为埃塞俄比亚总统后,第一个正式访问的国家是中国。当我与习近平主席会面时,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

  邹韵:特肖梅博士,您曾与习近平主席见过面。您曾表示,在这个伟大国家的领导人身上,在习近平主席身上您看到了真诚、谦和、乐观和远见卓识这些优秀品质。您和习近平主席之间是否有过一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互动?

  穆拉图·特肖梅:是的,当然。正如你所说,习近平主席是这个伟大国家的领导人。但在我们交谈时,无论是大范围会谈还是小范围会谈,他都对埃塞俄比亚平等相待,说让我们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埃塞俄比亚是在寻求中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习主席不仅表示中国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他还说,如果我们合作,如果我们携手共进,我们都会受益。埃塞俄比亚可以通过自己人民的辛勤劳动走出当前的困境。习主席真的是非常谦和、非常真诚。眼睛可以读懂人心,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乐观和鼓励,因为他当时说中国也曾经历过这些困难,只要努力,困难将会过去。

  邹韵:您之前提到,通过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您对中国的发展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否分享一下您在阅读中的一些感悟呢?

  穆拉图·特肖梅:实际上,我深入研究后发现,制定符合国家客观现实的正确的政策极为重要。不仅要制定正确的政策,这些政策还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必须受益。

  邹韵:您还称赞中国的发展方式为埃塞俄比亚树立了榜样。那么,您认为中国的发展方式和解决方案在哪些方面对埃塞俄比亚有借鉴意义呢?

  穆拉图·特肖梅:中国过去的国情和埃塞俄比亚现在的国情完全不同。要从中国取经,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好的经验是什么?是要进行规划。中国有五年规划,对吧?埃塞俄比亚可能需要三年规划,也可能需要五年或者十年规划,但我们必须要合理,要符合埃塞俄比亚的客观现实。我们可以向中国学习的一点是,要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规划的中心,确保人民从改革中受益。如果人们没有从中受益,或者说,如果贫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改革。就中国而言,我目睹了中国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生活水平。在我离开中国之前,大多数中国人都还过着非常朴素的生活。大家都骑自行车。但现在我看到的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1000个中国人中可能有300人有车。这就是我的印象。人们从改革中受益,从现代化中受益。这样人们就会支持政府,和政府携手奋斗。如果人们没有从中受益,那么改革就失败了。

  邹韵:我们谈谈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双边关系。两国之间的稳固友谊持续了几十年。今年十月,两国双边关系升级为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那么,特肖梅博士,您对这种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呢?

  穆拉图·特肖梅:是的,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确实是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这不是两国领导人想给两国关系冠上的形容词,这是现实。让我们把20世纪70年代作为两国建交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后,两国关系越来越好,两国间的贸易量开始增加。虽然数字很小,但仍然可以说呈现了一种趋势。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投资,但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两国政党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这为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相互了解开辟了道路。2010年之后,中国投资者在埃塞俄比亚也变得非常引人注目,许多投资机会向中国投资者开放,贸易额不断增长。事实上,对埃塞俄比亚来说,与中国的关系非常重要。中国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埃塞俄比亚,特别是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有许多中国餐馆,甚至还有中国人开办的私人医疗机构、诊所或医院。我们还有中国政府派出的中国医疗队,这是中国对埃塞俄比亚的巨大支持。这些都为两国关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政治上我们关系很好,外交关系也非常好。埃塞俄比亚自然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对第四次工业革命非常重要,比如锂或镍,都是我们埃塞俄比亚在开发的非常重要的矿产资源。我们也期待着中国投资者能在这方面投资。

  邹韵:我们给您准备了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这些咖啡豆来自埃塞俄比亚,您不妨尝一尝。或许,它会让您感受到一丝家乡的味道。

  穆拉图·特肖梅:肯定会的。

  邹韵:虽然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相隔万里,但就像您说的,两国间的经贸关系正日益紧密。正因如此,众多优质的非洲产品才得以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特肖梅博士,您认为进一步增强两国经贸合作的关键是什么呢?

  穆拉图·特肖梅:埃塞俄比亚具有极大的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的潜力。我们拥有人才、人力资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资源没有被很好地盘活和利用。通过两国之间的投资和科技合作,我认为我们能够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合作是基于互利共赢。因此,我们希望中国投资者能够获得可观的回报,这将使埃塞俄比亚同样受益。

  邹韵: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如亚吉铁路为沿线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么,特肖梅博士,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意义?

  穆拉图·特肖梅:亚吉铁路确实为埃塞俄比亚开辟了一条良好的现代化之路。如果埃塞俄比亚集中开发工业区或自贸区,沿着铁路线开发,从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这条长达六七百公里的铁路沿线,那会是非常大的项目。目前还在等待时机。这就是我们想要建设的。周边地区的土地非常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农产品可以加工成现代工业原料,成为埃塞俄比亚发展的源泉,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但是,我们必须要提高附加值。提高附加值至关重要。比如,我们生产棉花,如果埃塞俄比亚只是出口棉花原料,那么没什么人受益。但是如果棉花在埃塞俄比亚加工成纺织品和服装,多个环节就可提高附加值,很多埃塞俄比亚人、中国投资者能从中获益,我们两国也能从中受益。

  邹韵:但也出现了一些指责的声音,我想您也听说过一些说法,称这些项目让一些非洲国家负债或受制于附加条件。您会如何回应这些指责?

  穆拉图·特肖梅:我完全不赞同这些说法。我知道有些人这么说,但是他们没给非洲一分钱。他们没在投资、融资上花过一分钱,尤其是像公路、铁路或港口建设这样的重要项目。但当我们从中国获得资金时,他们却说,别接受,你们国家将陷入“债务陷阱”。但这真的不是 “债务陷阱”。我们需要这个项目,但是我们没有钱。谁给我们钱来发展国家,(我们就和谁合作)。债务,是的,今天这是债务,但我们未来可以偿还,因为我们期待项目有收益。如果有收益,我们就有富余的钱来偿还。

  邹韵:明年,埃塞俄比亚将正式成为金砖大家庭的一员。您认为这将如何促进埃塞俄比亚的发展,以及对南南合作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穆拉图·特肖梅:埃塞俄比亚对于能够成为金砖大家庭成员表示深深的感激。埃塞俄比亚将从与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原金砖国家的合作中受益。这也将有助于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内各国之间的联系。首先,金砖国家可以在投资方面相互协助,埃塞俄比亚特别需要投资。金砖合作还可以扩大贸易,促进技术或科学领域的相互支持。毫无疑问,埃塞俄比亚将从中获益。同时,这也将提升埃塞俄比亚在非洲乃至全球的地位。

  邹韵:您如何评价中国在帮助、支持和维护非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

  穆拉图·特肖梅:中国对非洲或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非常明确。中国从不意图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所有非洲国家都说,它们需要中国的帮助,因为中国的帮助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中国向非洲国家和任何发展中国家提供合作援助确实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有的只是友谊。

  邹韵:所以在我们采访的最后,您能不能用中文、用普通话来向我们中国的观众以及您的中国朋友们送上祝福呢?

  穆拉图·特肖梅:我祝中国人民过得很幸福,我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力量越来越强,我也希望埃塞俄比亚和中国的友谊永远。

  邹韵:特肖梅博士,很高兴与您交谈。我很感动,听您讲述这些印象深刻的事,谈到您与中国的特殊联系,以及您对两国关系和全球问题的真知灼见。非常感谢。谢谢!

  穆拉图·特肖梅:非常感谢。

  在采访当中,穆拉图·特肖梅多次表达了他对中国的深情厚谊。回忆起在中国留学的日子,他用中文告诉我们,最爱吃宫保鸡丁,而且特别怀念跟同学们踢足球的往事。他还说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报效祖国的理想落地生根。他多次强调并赞赏中国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表示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两国始终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是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

  总策划丨慎海雄

  总监制丨李挺

  监制丨张文华

  总制片人丨潘林华 解立楗

  制片人丨阴丽萍

  记者丨邹韵

  摄像丨李亚军 路一鸣 柳明 李向伟 徐宇召

  策划丨胡炜炜

  编导丨钱思羽 高雨杉 沈霖 顾雪嘉

  外联丨韩硕 庄莹

  配音丨姚宇军

  新媒体丨宣霁祐 杨斯童

  技术监制丨孔征

  视觉包装丨叶晔 汪晶

  后期主管丨赵辛

  后期制作丨李照荃 矫健 李昊 任世平 张宁毓 李戌辰

  音频丨王博谦

  技术支持丨陈浩 诸葛明 张文郁

  鸣谢丨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