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4:22:07 来源: sp20241125
图①:摄影作品《剪窗花》,村民欣赏刚剪好的窗花。 齐 双摄(人民视觉)
图②:摄影作品《爷爷你最棒》,蛟河市文化馆开展写春联、送福字活动。碾子沟村民刚写好一幅福字,被身边的小孙女夸赞。 马学彦摄(人民视觉) 图③:摄影作品《抢收》,东北地区秋收时节可能遇上雪天,村民冒雪出发抢收粮食。 齐 双摄(人民视觉) 图④:摄影作品《欢天喜地过大年》,春节期间,蛟河市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秧歌队上街表演。 马学彦摄(人民视觉) 图⑤:摄影作品《又接新订单》,近年来,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和农民摄影宣传,蛟河市碾子沟村木耳、灵芝种植等产业欣欣向荣。图为村民在木耳大棚中接到了新订单。 马学彦摄(人民视觉) 图⑥:2023年9月,蛟河市举办农民手机摄影展,村民创作的摄影作品登上展览。图为村民们在摄影展上看到熟悉的朋友开怀大笑。 孙禹非摄(人民视觉)
摄影作品《白云深处有人家》,近年来,绿水青山成为蛟河农民摄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图为蛟河金兰湾风景。 马学彦摄(人民视觉)
挂起大红灯笼,贴上“福”字窗花,一穗穗玉米自窗边垂下,墙上是满满当当的摄影作品……吉林省蛟河市碾子沟村,正筹办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摄影主题“村晚”。
“村晚”为啥是摄影主题?蛟河市砬前村农民齐双说,“在我们蛟河,摄影早就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喽。”
近年来,蛟河市农民摄影家在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等比赛中获奖200多幅,现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6人,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5人。蛟河市农民摄影家齐双、马学彦分别担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评委。
在蛟河,农民用摄影捕捉精彩的生活,生活也因摄影更加精彩。
全民摄影 蔚然成风
“马老师,你帮我看看,这张照片拍得咋样?”跟着马学彦拐进村里一户农家,刚进门,女主人于文华就凑上前来请马学彦指点技术。马学彦是当地的摄影带头人,2012年,蛟河市成立农民摄影家协会,马学彦加入协会学起了摄影。随后,他的摄影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2016年,马学彦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于文华学习摄影的初衷,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以前农闲的时候,没有什么娱乐,只能待在家里,感觉浑身都不得劲。”于文华说,“现在我和几个姐妹既能一起出去摄影,还能在家分享技术和想法,跟孩子交流的共同话题也变多了,更充实了。”
这些年,村中,像于文华这样对摄影感兴趣的村民越来越多。农民学摄影,谁来教?
2021年,马学彦和碾子沟村村委会主任贾可心牵头,成立了线上的手机摄影群。贾可心说,“群里已经有50多人,大家创作热情都很高。”如今,摄影群每周日都开展线上评选照片的活动,马学彦在群里为村民们讲解每张照片中有待提升的地方。对评选出的优秀照片,摄影群还会为拍摄者颁发奖品。
除了村中自发组织的培训活动以外,蛟河市文化馆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农民摄影”品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30场以上,举办农民摄影技能提升专项培训讲座,现场为农民讲解示范。多年来,已累计开展培训讲座100余场,培训了上万人次。“我们经常约着一块去听讲座,专家都说我拍得好呢。”于文华喜滋滋地说。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村里人也开始在网上学习摄影知识。
爱拍、会拍的农民越来越多,2023年9月,碾子沟村还张罗起一场蛟河市“欢乐乡村行 美好新时代”农民手机摄影展,从2300多幅参选作品中选出100幅在村广场展览。收地、修桥、做豆包、种灵芝……这些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图景,成为摄影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到拍摄的照片上了展览,心里美滋滋的。”于文华说,“真切体会到了摄影的魅力。”
如今,蛟河市农民摄影蔚然成风,在农田、在村落、在山野,时常可以看到拿着手机、相机醉心创作的农民。“以前在村里举相机,好像有点‘见不得人’。现在大家都觉得很自然,偶尔还跟你交流两句创作技巧。”于文华笑着说。
带动产业 跟上时代
“出锅喽!”冒着腾腾热气,一个个软糯的黏豆包整齐码放在案板上。“别动,让我先拍张照!”灶台前,于文华正小心翼翼地调整拍摄角度。
黏豆包有啥好拍的?“这是拍给顾客看的。”于文华说,之前,她把自家制作黏豆包的照片发在了网络上,没承想,许多人来询问如何购买。于文华和村里人一合计,索性做大规模,用摄影作品吸引顾客,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于文华说,每斤黏豆包卖10元,每年都能卖1万多斤,农闲时也有了收入。不仅如此,日益扩大的规模还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村中参与制作黏豆包的10位村民,每人都能在农闲时获得3000多元的收入。“我们不光一起做豆包,还一起拍豆包。有事干,有钱赚,心情怎么能不好。”
如今,经由摄影宣传,碾子沟村的灵芝和黏豆包已经成为村里的“名片”。“村里的灵芝大棚今年销售额近50万元,来打工的村民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贾可心说。
当地的文旅产业也因此而兴。因摄影作品而对蛟河产生兴趣的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为摄影采风队伍提供食宿、售卖特色农产品,让村民们更多地尝到了摄影的“甜头”。贾可心说,现在村民已养成每年晒干菜的习惯,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年年供不应求。
随着短视频等业态的发展,新的变化也在蛟河悄然萌芽。“大家好,今天带大家体验蛟河红叶谷的穿行之旅……”视频中,贾可心戴着厚棉帽,围着红围巾,向网友介绍蛟河红叶谷的冬日景观。
2022年,碾子沟村组织起了“短视频工作室”,农民摄影家们开始为短视频忙碌起来。“视频的策划、拍摄、剪辑都由我们农民摄影家自己负责。”贾可心打开手机向记者介绍,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已经发布了近百条视频,拥有近5000名粉丝。
呈现劳动现场、展现乡村民俗、聚焦特色农产品……贾可心等农民摄影家开设的短视频栏目将沾着泥土气的火热乡村放在网上,受到欢迎。“每条视频下面都有大量评论、点赞。”贾可心笑呵呵地说,“我们蛟河、我们碾子沟村,名头是越来越响了。”直播也成了“新农具”。
相机记录生活,还可以“富脑袋”。“老百姓一手握农具,一手拿相机,他们拍摄出的作品,最质朴也最生动。”蛟河市文化馆馆长田宇说,蛟河农民用快门记录有烟火气的乡村图景、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带火了乡村的产业,也成为乡村全面振兴、东北全面振兴的有力见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3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曹昆)